《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2100字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100字
理科思维拜读哲学
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这是托尔斯泰读完叔本华作品的感受,同样也是我的感觉,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通透,如同遇见喜爱乐队的摇滚现场。
理工科的我,第一次阅读哲学作品。
剔除对哲学的误解
对哲学,一直以来是烦腻拗口的印象。我还有认为哲学和心灵鸡汤的误解,自从贴上“反鸡汤”的标签,再也不愿意接触哲学。
近期明白哲学和心灵鸡汤的区别,哲学是系统的阐述思想,引发个人的思考。而鸡汤只是碎片化的解释结论,指导大众的方向。
这本书,语言平实,一段话的道理像靠近一条海岸,作者擅长从日常的小事耐心解释,这样的沐浴海风何尝不是一种放松?关于结论重复问题,下面会有解释。
书共六章
- 阅读前两章时,与看小说文学一样,只进行重点标记。对于重要结论的理解程度只有50%,因为没有理解哲学论证的逻辑部分。
- 经过两天休整,我开始使用理科思维阅读哲学。简单来讲,就是深入到论证过程中,与结论同时记录。
①幸福论的泛论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上文引述的亚里士多德的绝妙规则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意欲获得的满足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只以反省、回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示出来。
泛论总结:幸福不是享尽无穷的欢愉,而是消除细小的痛苦。
论证过程:意欲的满足不被感知,受到限制的意欲却是肯定〖例如对不经意割伤手指的在意〗→快乐等于受到抑制的意欲释放→泛论
②为什么社交不如独处?
论证过程:
社交时,每个人对任何事物拥有相同的权利,但对每个人的差异视而不见。
对于精神丰富的人,社交的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
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
③如何不让朋友把你的善良当习惯?
论证过程: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
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
朋友之间的裂缝也就由此产生了。
“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这是一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
④面对不幸吧!
论证过程:
因为大大小小的不幸事件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
我们应该谨慎、细心地预见和避开可能的不幸,不管这些不幸来自人或事。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
-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属于我个人眼里的糟粕,不建议阅读。因为我的价值观是:
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其实含有糟粕不止第六章,需要自己识别,也是一种锻炼。例如,我认为人性的根本非恶。
与其说章节啰嗦重复,不如说是进一步阐述。
第四章里和前两章的重复观点很多,部分小节琐碎,但是解释详尽,适合基础薄弱的我。如果你和我情况类似,建议耐心阅读下去,当做复习也好,再次理解也好。
最后关于仁爱
从中世纪开始一直到15世纪,在进行刑事诉讼的程序时,并不是由原告去证明被告的罪责,而是由被告去证明自己的清白。
履行的程序就是在他人担保的情况下作出一番宣誓。为此目的他需要担保的人。
这些人必须发誓确信被告人不会作出伪证。如果被告人没有这些人帮忙,或者原告人不承认这些担保的人,那么,事情就交由上帝作出判决。在一般情况下这都是以决斗的方式进行。
所以,决斗是骑士为了维护自身荣誉的必然选择。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介绍了骑士荣誉,从形成的决斗来看,最后的社会风气粗必然犷又缺乏仁爱。
作者坦然讲述,这种骑士精神是不被亚细亚民族理解,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存在根本区别。
从“顺势疗法”看,我明白,中国古代的鞭刑不是为了从身体去摧垮一个人,而是从道德的出发点去谴责。
所以,从“非仁爱”的角度出发,理解骑士荣誉会更容易。
一种“顺势疗法”。如果有人向别人发出决斗的挑战,或者接受别人的挑战,那就让他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士兵长之前,像中国人那样接受执罚者的12杖的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