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7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00字
诺贝尔经济学家卡尼曼的作品,又是一本学术型的作品,大量实验、专有名词、理论,还牵涉统计学和基本的数学运算,再加上翻译得不够通顺,增加了理解难度,影响了阅读体验。
整本书的大前提在于作者提出的两个系统: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
系统2进行的是慢思考,能监督系统1的运作,并在其自身有限的能力下尽可能地占据控制地位。
系统1经常被各种形势误导,做出错误判断,系统2更理智,但是具有“懒惰性”
避免系统1出错的方法从原则上讲是很简单的:认识到你正处于的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2来加以强化
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并非是看这个人的信念或是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们是否一致。
但有很多证据表明,人类并不理性。“经济人”不会受启发式、眼见即为事实、窄框架、内部意见或偏好逆转的影响,但人类却无法避免这些影响。理性要求人们遵守逻辑原则,但我们有限的大脑却不能够实现这一点
之前读的社会心理学、运动改变大脑等与心理学有关的书,都提到过卡尼曼的实验和理论,他有很多经典的实验和研究,比如“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在书中都有详细介绍。
作者最后提到了“幸福”,与积极心理学有一致性。
刚读完的《未来简史》虽然与这本书预设的大前提不一致(卡尼曼认为人类无法预测未来,显然也是认可“意识”的存在。未来简史对于是否有意识存疑,而且整本书就是在尝试预测未来),但是有一个基本观点很吻合:人类的生物算法有缺陷,而且难以自控,人的逻辑绝对不是通天塔。
换个角度想,人工智能至少能极大程度避免这两个系统的缺陷,但是意识是否存在?有多重要?再往深处想,就更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