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27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700字
合上书,闭上眼睛,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临走前的那个微笑,久久萦绕耳边的是哈桑那句“为你,我千千万万遍”。突然很揪心,有种莫名上涌的心酸,想问,这世间,真心实意为你好的人能有多少呢?终有一天你会慢慢发现是没有多少。
追(风筝)的人,追(亲情)的人,追(友情)的人。“风筝”的寓意,或许在这里阿米尔追的是亲情,一直来渴望得到父亲的赞许;哈桑追的是友情,帮助阿米尔得到第一,这是阿米尔的愿望也便是他的愿望。细长的风筝线,两端却拉扯着几个人的关系。而这条风筝线的拉线人是阿米尔,线的另一端却系着他的父亲与哈桑,收线、放线之间,关系由近到远,漫长的拉扯过程以鲜血(伤痛)为代价,而割线的那一刻就必定承载了得失,只是得到的没有预想的快乐,失去的则像久久无法愈合的伤口。
一切故事都开始于1975年那个冬天,最后一次追风筝,一切故事的结束也是那次追风筝。如果说当哈桑被拦截欺负侮辱时,阿米尔能够挺身而出,结局会不会换一个样?我想阿米尔也曾无数次反问过自己。可是事情不会再来一遍,但若从来,处在那时的阿米尔或许还是会做同样抉择。胆小的性格,内心隐约的阶级意识,哈桑与他共享着父亲爱的嫉妒早已注定了结局。
能说什么呢?生命中许许多多事,你都无法评判对错。能将这场错误的开端归咎于阿米尔吗?可是当时阿米尔毕竟只有十二岁,他也只是个孩子,和许多孩子一样,热烈的渴望得到父爱而已,在那一刻他的懦弱胆小,是情有可原的,谁规定孩子不勇敢就是错,只是当时他若勇敢了该更好而已。
那么把错归咎于他的父亲?没有更关心疼爱阿米尔,让他一直错觉于自己是夺走父亲妻子的“小偷”,而被父亲怨恨。阿米尔的精心写作希望得到父亲认可,在紧张的等待后却换来的是父亲的嗤之以鼻、漠不关心,心好似跌进谷里。相比自己父亲好似更喜欢哈桑,这是阿米尔芥蒂的,哈桑好似轻而易举就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哈桑的每次生日礼物父亲都精心选择,每次旅行父亲都要求带着哈桑,逐渐累积的嫉妒,拉长了横跨在两人友谊之间的桥梁。错误只是阿米尔不知道这是他父亲为了弥补哈桑是他的私生子的内心亏欠,无法正大光明给予哈桑爱,相反阿米尔却正大光明享有这一切,获得拥有父亲的权利。错误只是他隐瞒了事实,他以为对哈桑所做的能够得到内心救赎,却酿成阿米尔内心对父亲的错解,成了内心的隐隐作痛。
那么把错归咎可怜的哈桑?身份的卑微?顺应了这场悲剧,不得不低声求全…自小就有的阶级观念,第一次阿塞夫拦截哈桑、阿米尔时,哈桑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那句“让我们走,少爷。”当他称呼阿塞夫为少爷的那一刻就证实了身为哈扎拉人潜意识里早已低人一等,带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就决定了他与阿米尔间的距离。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是被认可的阿富汗人,哈桑却是哈扎拉人,是当时不被认可的阿富汗人,就算两人喝着同一个母乳长大,也无法改变两人之间的阶级差距。就像阿塞夫对阿米尔说“你怎么可以当他是朋友”时,阿米尔几乎冲口而出的那句“可是他并非我朋友”!就算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在他内心也只觉得他和哈桑只不过是少爷和仆人儿子间的关系,而非朋友。但这样就能将错误强加于善良的哈桑吗?若哈桑没有那么执拗于风筝,没有把他与阿米尔的友情看的如生命般重要,若他没有那么勇敢,若他不是哈扎拉人…显然勇敢在当时的哈扎拉人身上是无用的,而这里却形成了对比,如若身为普什图人的阿米尔能勇敢呢?哈桑只是那个时代哈扎拉人的缩影,预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而哈桑只是这场悲剧最无辜的存在,被命运玩弄的遍体鳞伤。
错误是阿塞夫?性格的顽劣,从小的娇惯就会造成一个孩子从小便对哈扎拉人的偏见、敌意吗?阿塞夫曾对哈桑说“阿富汗是普什图人的地盘,过去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我们是真正的阿富汗人,纯种的阿富汗人,这个塌鼻子不是。他们这种人污染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家,他们弄脏我们的血脉。”一个刚出世的孩子好奇的睁开眼看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分辨自己是普什图人,谁是哈扎拉人吗?在他眼里这些只不过是陌生的人们。孩子的行为、语言、思想都是由大人、当时的教育、周围环境所造就,错误是周围从小为他灌输的民族差异思想。可是,是对是错又能怎样,时间不会因为错误而停歇,就像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若非要为这场悲剧找出背后的元凶,那么只能说是战争。战争使一片土地被撕扯的四分五裂,每寸土地都为战火所摧残,赶走了外敌苏联的阿富汗,却迎来真正残酷的内部战争,普什图人、哈扎拉人,民族间的自相残杀。突然想到同是民族共和国的我国不也是走过这条漫长道路?在经过八年抗日后以为迎来和平,但内战又接踵而至?不愿回首的往事,一段残酷的过往。若问起那个时代的每位老一辈,最不愿见到,或许都是战争,因为他们才知道那段现实多可怕。庆幸,我们身在了一个和平年代。而胡赛尼,虽迁居美国,可身为阿富汗的他,书写这一刻时,是不是也饱受煎熬,心系阿富汗,祈盼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早日统一呢?
多年后阿米尔已婚,婚后却未有孩子,而哈桑已逝,却留下孩子索拉博,好似冥冥中的注定,上天再次给他一个机会,弥补当时的错误一样。而这时阿米尔已长大,不再十二岁,在时间的历练下,早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男人,在阿塞夫的再次挑衅下,再也无谓畏惧。哈桑曾为他千千万万遍,多年后的阿米尔与索拉博放飞风筝,在割断风筝,追风筝的那一刻,换成阿米尔为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总觉得,感谢胡赛尼,让所有的错误,在阿米尔多年后为索拉博追风筝那一刻画上了圆满句号,也感谢胡赛尼,让所有的伤痕都为时间所治愈。
还想提提拉辛汗,他的存在,看似轻却很重,是他让一个被父亲冷落的孩子的心得到安抚,鼓励阿米尔写作,或许才有了如今作者阿米尔的身份,多年后又揭露哈桑与阿米尔兄弟的真相,给了阿米尔再次作为好人的抉择。胡赛尼安插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线,是不是也在渴望有个人能将一个个错误引向正轨呢?
一本书结束了,故事却未结束,而心也还久久留恋其中。你是否也曾拉动过风筝线,努力追寻过,为亲情、友情、爱情,为梦想受伤过、奔跑过,但愿你所追寻的都能成为天空高挂不落的美丽风景。是否也有人曾对你,“为你,我千千万万遍”,若有,那么请珍惜,因为他犯不着,慢慢你也会发现,生命中若有这样一个人,便是你的幸运。最后想感谢自己生在一个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在阿富汗…感谢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