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400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400字
以前总说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但是最近我觉得这话应该换一个说法:去做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因为在“讨厌的人”和“想成为的人”之间还有一类人,他们不发声,不作为,从来不做自己讨厌的事情,但是也从来不在场,就好像这一切与之无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过:这些事情离我远着呢,我也无法改变什么。
确实啊,真是令人丧气,什么也无法改变。
最近发生的事情也是让人觉得呼吸不畅,濒于溺水的感觉,年前幼儿园让人心碎的事件,随着过年热闹的硝烟大有随风而逝的感觉,没有调查,没有后续,没有交代。然后,人们以为: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然而事实是长大了也不会好的。
就凭对王攀的袒护,和对真相的拒绝调查,武理工一生黑。
沈阳还在大言不惭地问及,“师德是什么?”,无耻就是这样发生的。
高校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地方?老师到底该是什么样的人?
从前说,大学乃国之重器,现在重器还重只是装了不少渣滓;从前我们写作文都爱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现在觉得是愚蠢之极的比喻,园丁是干什么的?把花花草草修剪得整整齐齐,一模一样,老师们难道也是把孩子们修剪得一模一样整齐听话,遇到侵害不敢求助任人拿捏?好恐怖。从今往后请记得,老师是老师,园丁是园丁,别瞎比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本想看不敢看的书,这样少女心冒着粉色泡泡的书名,描述的却是残酷的现实故事,林奕含用生命换来社会对保护性侵受害者的反思与关注,台湾也因为修改了立法,只是这代价对于一个26岁的女生来说未免太大。
但是更让人觉残酷的是,只怕陶崇园的生命连一些大的社会改变都无法带来,毕竟当他的同学想要去静坐悼念的结局都是被驱散被约谈。而沈阳的事件更是在二十多年后,在众多事件之下才被同学举报出来引发关注,可想当年高岩的父母是如何在屈辱隐忍的状态下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而沈阳继续做着他风光无限的“长江学者”,可谓奇观。
我也总是希望自己对一些事情还能保持一点怀疑,会觉得事情荒谬奇怪是因为在怀疑它的存在是否合理,是因为怀疑它是否违反了某种底线。相反地,对罪恶的事件总觉得正常,见怪不怪,我想这会是我最害怕看到的一个人在社会的状态,他/她对眼见的一切全然地接受,没有自己的准则,没有任何试图做出一点改变的努力,如果这个人是我的同龄人,真的会特别遗憾吧,于我可能就会是一种警醒:成为另一种你想成为的人。
周末的时候,去见了一个朋友,我到她家楼下等她的时候,她带了两盒打包的菜回来。她说,以前吃饭菜多了最后倒掉也觉得习以为常,后来看到新闻,知道这个世界更多人的生存状态就越觉食物的可贵,不敢再浪费轻慢,宁可少一点,万一多了就选择打包。回想几次与她吃饭的经历,多了就打包对她而言真的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是的,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是有些事情你依然可以选择做与不做,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最近读《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说实话我是有点惧怕谈论道德这回事的,但是觉得龙应台的解释很有道理:消极道德是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通过不做某些事情让状态朝的状态发展,比如不浪费,不嘲笑他人,不破坏自然环境;积极道德就是主动去做一些让现状变好的事情。
而现在我能做到的最好的“消极道德”就是不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能做到最好的“积极道德”就是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可以影响哪怕一个人也是好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