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_21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2100字
《千年一叹》
其实我看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悲惨世界》太长,还没有看完,写不出读后感来。那就挑一本相对来说短一点的。再者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余秋雨的书了。因为尘封的《文化苦旅》是最好的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然而他走了。然后我就一直停留在开始阅读的地方,甚至已经不记得开始阅读的地方了。一开始是不愿意忘记,后来是不刻意想起。所以,就一直一直尘封,顺带也“封杀”了余秋雨的那些书。
所以,是开始的另一种意义。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持续刷新。直到最后读完,有几处大笑,更有几处哽咽。然而,一切,不如作者一句“千年一叹”。
这其实是一本十几年前的书,书的内容基本以日记形式体现。千年一叹,却也有时日行千里。
九九年,那个年代有点遥远,所以书中内容有些当下的形式,不知如今可有改善。但愿有吧。苦难,不应该是苦难人民一生的标志。以颠沛流离之姿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颠沛流离的淡漠与认可。那是放弃的另一种姿态,无畏的意义,竟让我心生怜悯。可能是因为,我刚刚看完书吧,内心受到的冲击,不太对安逸有好感。因为他们的安逸,我看不见我能理解的幸福。有时候,想要接受别人的生活状态,果然是不容易的。理解和尊重,多么重要。但是,我愿意的是他们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但凡有追求,总比等死好的。(其实,这是一段混乱的语无伦次。想要删除重来,又觉得它本身很重要,那就留着吧。给自己情绪一个出口,本身也应该是读后感的一种形式)
这本书,本身是纪实叙述的一个出口吧。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就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天意垂顾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突然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聘请我担任嘉宾主持。”
所以,所有的遇见,文明或野蛮,兴盛或没落,冲突或融合,处处可见,时间有话说。
本书全程始于希腊,归于喜马拉雅山脉一端的尼泊尔,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等等诸国。其中困难种种,不曾描述的居多,即便如此,我也跟随他们一直心惊胆战。
作者本来就是去考察文化遗址的,所以基本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大多都是我不曾了解的,果然读书时期,历史课本,只是沧海一粟。我只好跟随作者的步伐,囫囵吞枣。若真要研读,必定是不能如我这般,刘姥姥附体,一边存疑,一边感叹,而应该是一边感叹,一边解惑。然而即便如此,我也是受益颇多了。读书时留下的划线和随想,已然是克制不住当时的震撼的体现了吧。也会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的感觉,到此刻,竟不知如何列举,大约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大约都和上面的某段语无伦次相关。
一是伊拉克战争。其实我们都知道当年伊拉克战争的结局,不是当事人,却知当时事,有一种原因叫大事件。“但谁能料到,去年五月,先是印度,后是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进行了五次和六次核试验,亦即在短短十几天内共进行了十一次!这不能不把世界震惊了,成了二十世纪末为数不多的顶级人类危机。”而这,竟然不是结局。当时谁能想到萨达姆最后死于绞刑。我的印象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了石油打的一场战争,已经不知道这样的知识记忆应该归于年少无知,还是年长无为了。
二是以色列。“这里要查验护照,但谁都知道,护照上一旦出现了以色列的签证,以后再要进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就困难了。”,直至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容量也没为自己解惑,为什么?因为宗教冲突?因为恐怖组织?因为……太复杂了,我大概得先补读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是恒河。“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依傍着它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他们不会离开,因为照这里的习惯,死在恒河岸边就能免费火化,把骨灰倾入恒河。如果离开了死在半道上,就会与恒河无缘。”“男人赤膊,只穿一条短裤,什么年龄都有;女人披纱,只有中老年。没有一个人有笑容,也没见到有人在交谈,大家全都一声不吭地浸水、喝水。”“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我理解不了这种神圣的信仰。生命归于虚无,有很多种方式,这种集体自杀或者等死或者朝圣,我大概会逃之夭夭,无法使内心归于虚无。与其说震撼,不如说震惊,尽管没有视觉冲击,但这也已经是我看过的我最难以接受的信仰了。
总要归来,所以我的书也就看完了。
《千年一叹》,最后我想说,生于和平,何其感恩;历史悠悠,仰视她,正视她,回忆她,探索她,适应她,感谢她,传承她,创造她。时间与历史同在,文明与自然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