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240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2400字
#读书《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by张宏杰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十分严谨的客观论述,没想到还有几段夹杂着小说形式的杜撰,不过可读性还是蛮大的,可以更全面了解一下乾隆以及被推到乾隆头上的罪名也就是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先谈谈这本书书名的由来,盛世,经过康雍两朝,承平之主接过权柄的时候,差不多有1.4亿人口,乾隆重视农民农业,所以对于天灾的赈济都比较大手笔,还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种植,鼓励人口流动。在乾隆晚期,人口达到3亿,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也使国家达到了承受的极限,根据英国使臣的记载,每片土地都开垦到了极限,仍然无法满足众多人口所需粮食蔬菜。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这就是饥饿的盛世的概念。
再来看看乾隆本人。乾隆皇帝拥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又是资深收藏家,涉猎广泛的学者,同时还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诗人,平庸却自负的书法家,伟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猎人。他的真实形象,与野史传说实在风马牛不相及。他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情商很高,风度翩翩,很善于讨取别人的欢心,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内心深处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文字狱,甚至在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他早年富于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如此多的侧面。对母亲,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对嫡妻,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百十首感情真挚的悼亡之诗,见证了他是一个深情重义的男人。对女儿,他慈祥可亲,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儿子,他却一直板着面孔。为防止历代争储故事重演,乾隆对皇子们管束极为严厉。限制之严,待遇之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他的长子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而受到他的严厉斥责,并因此惊惧而死。对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礼,宽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后,他却一反常态,颐指气使,任意挫辱,比雍正还要残忍苛刻。乾隆时期是清代诛杀大臣最多的时期。对“顺民”,他“爱民如子”,经常为民间疾苦而动容落泪。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钱粮,豁免穷困百姓的税赋,在灾荒之时,不遗余力放赈救灾。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却蛮不讲理。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对知识分子,他前期宽容大度,为雍正时期的几起文字狱翻案,增开特科、恩科,增加入学名额,一时让人感觉春风拂面。后期他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
当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么复杂,不离两个背景:一个,他是在尊荣至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潢贵胄,一生顺遂,在天资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对手,因此自视极高,高己卑人是他注定无法避免的缺陷。另一个,虽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一生为人行事,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政治利益最大化”,围绕着“建立大清王朝万代永固之基”这个大局出发。为了这个大局,他可以柔如丝,也可以坚如钢;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残忍。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许多时候,他的性格变化,完全是基于政治需要。
他生前福气很深,权位两次交接都是平和的。权力交接一直是中国专制政治制度中最易迸发的疮口。最高权力终身制的一个最显著弊端即是权力更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任期制下,权力交接有着规范的时间和程序,授与受者都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然而在专制制度中,你无法准确预知老一代统治者何时去世,权力更替的时间因而不能确定。在任期制下,权力授受双方通常都是在健康状态下,这保证了权力交接棒顺畅自然。然而,在世袭制下,权力交接必然出现在统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时,临终者的手已经无力有效挥动手中的权柄,在交接棒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意外:或者是权力大棒被斜刺里冲出来的冒险者夺走,或者老一代统治者被迫不及待担心夜长梦多的继承人提前推出跑道,或者是在老皇帝去世后,权杖落地,出现一段充满危机的权力真空期。所以,中国历代以来权力交接之际,不是血雨腥风、诛族灭门,就是杯弓蛇影、疑云重重。他的福气在生前都已经被透支净尽,没有丝毫存留,在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纪录的同时,他也埋下了太多隐患。他绝对不会想到,在他的时代之后,大清王朝就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落后挨打,其惨状也创了历史之冠。他自己,也在百年之后遭遇坟墓被炸、尸骨无存的惨剧,给后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难全”的慨叹。
近代屈辱史的前端:英国购买茶叶丝绸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而中国农业大国,自给自足,英国很难把东西卖进来,于是想找中国政府商量多开几个口岸以便于他们收茶叶及丝绸,互通有无被拒绝。而且武力值落后,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清政府仍处于冷兵器时代,傲慢的清政府激怒了英国使臣,在银矿有限的情况下,两次借助鸦片代替白银,顺利逆转了贸易逆差。然后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是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经过9个月的航行,英国不可能带大量的士兵到中国,第一次侵华战争,他们多少人轰开国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