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_24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2400字
以报告文学的笔法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还原成鲜活的场景,有时细腻的让人不得不喜欢,有时却觉得他太小气。他的人物传记太人本主义,喜欢给人物加满内心戏,使每个人物的行动都充满意义,这让人只看到了茨威格的愿望和好恶而不是他笔下的那些人物的本来面貌。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占领拜占庭、巴尔沃亚1513年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弥赛亚!》作者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1792年鲁热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1848年美国加州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发现黄金、英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瞬间、1858年塞勒斯铺成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底电报电缆、列夫·托尔斯泰逃向上帝、1917年列宁登上回俄国的列车、挪威人阿蒙森到达南极、西塞罗与古罗马、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人类、国家、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是一场残酷竞争。 在三体第2部《黑暗森林》里,智子曾经面对全部被赶到澳大利亚的人类这样说过:“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 民众会说“何必这么辛苦呢”,“要爱要和平”,“用爱发电”何必竞争这么激烈呢。
欧成效说:“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英国人都去醉心绘画,雕塑,所以亚洲四小龙才可以迎头赶上。因为关心体育篮球、橄榄球去了,NBA明星成为了美国英雄。而亚洲人,中国人,则渐渐取代了IT和会计的职位。中国人从餐馆,变成了注册会计师。
老式的高门望族,因为其渐渐开始装B,喜欢附庸风雅,而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不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凶猛果决。他们开始研究华服美食,逐渐被新的人群取代,无论是金钱,还是社会影响力。”
哪怕是只有一个生命因我的过错而死,我就无法在我的良心面前作出回答。
所有秩序都离不开暴力,完美有力的秩序是垄断和驯服了暴力,而不是脱离暴力。
对托尔斯泰非暴力空想的推崇反映了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天真和浅薄。总体上看,作者政治认知水平不高,文字适合高中生写作参考。
没有一个道德的秩序能通过暴力而强行建立起来,因为每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又制造出暴力。一旦你们拿起武器,那你们就制造出新的专制。你们不是去摧毀它,而是在使它永远存在下去。
欧成效《但丁密码》: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很多种品德。除了“温顺,文雅,听话”之外。
还有“武德,勇敢,狡诈,智慧,残忍,忍耐,背叛”。
伟大领袖斯大林在《君主论》的扉页上题词:
“软弱、懒惰与愚蠢是恶德。余者都是美德”。
遗憾的是,在和平年代,我们往往过度强调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在和平年代,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受到老师表扬。
毫无疑问是“温顺,文雅,听话”。
你上课乖乖巧巧,不打不闹也不乱跑。老师提问,主动红领巾举手回答问题,蠢得象只鹌鹑。
这样的“三好学生”,老师反而更为喜欢。因为最好带。
这就形成了“逆向淘汰”。和平的时期越是长久,民众血液中的“武德”成分越少。
你永远都是最乖的孩子,越是听话乖顺的孩子越容易得到提拔。如果时长日久,和平长达二百年,三百年。则绵羊大泛滥。
“逆向淘汰”的结果,则全社会只剩下一群温文尔雅的人。长于繁殖力,而对血淋狮爪毫无抵抗力。
若准备打一场战争,不到万事俱备,总是要侈谈和平的。马霍梅特登基之时,也正是以最娓娓动听、令人宽慰的词句接待君士坦丁皇帝的使节;他以神和先知的名义,以天使和《古兰经》的名义在大庭广众之前信誓旦旦,表示决心恪守和巴西列乌斯签订的和约。同时,诡计多端的苏丹又同匈牙利人和塞维利亚人签订双边中立协议,为期三年——这正是他要不受干扰地攻占拜占庭所需的那三年。马霍梅特允诺并发誓要维持和平的话说够了,便背信弃义,挑起战争。
马霍梅特集两种类型的品质于一身,既虔诚又残暴,既热情又阴险,既有教养、酷爱艺术、能阅读用拉丁文写的恺撒和其他古罗马人物的传记,同时又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野蛮人。此人长着一对忧郁的细眼睛,尖尖的线条分明的鹦鹉鼻子。他证明自己一身而三任:不知疲倦的工人,凶悍勇猛的战士,厚颜无耻的外交家。
“奥斯特里茨战役,让世人知道与拿破仑为敌是危险的;耶拿战役,让世人知道对拿破仑中立意味着灾难;西班牙的毁灭,则让世人知道与拿破仑友好是致命的。他的每一场胜利都在制造着更多的恐惧和敌人,因为事实将迫使列强明白,除非彻底消灭拿破仑,否则任何人都将无法幸存。”
梅特涅比拿破仑更清醒地认识到,地缘秩序的稳定,不仅仅在于实力,更在于赖以信任的原则,在拿破仑最为鼎盛的时期却清醒地预见到拿破仑秩序不可能成功且终将失败。
1807年,拿破仑决定偷袭盟友西班牙王国,试图将之置于自己兄长约瑟夫的统治之下时候,塔列朗则不顾与拿破仑关系的破裂,反复警告拿破仑,“西班牙国王对您的忠诚有目共睹,陛下如果不顾盟约毁灭他的王座,那么必将在整个欧洲王室的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则时法国除了战败,否则永远不会看到和平”。
当警告无效之后,塔列朗随即改换阵营,向当时实力尚弱的拿破仑敌人——俄国和奥地利示好,出卖拿破仑情报,以争取他心中必胜的拿破仑敌国对自己的认可。果如塔列朗所料,拿破仑在无尽的战争耗尽了法国的力量,并在全欧洲的围攻中败下阵来,塔列朗顺理成章地成为复辟王朝的高官——虽然塔列朗在二十六年前亲手埋葬了她。
拿破仑的失败在入侵西班牙那一刻就注定了,因为从那时起他开始于全世界为敌。
拿破仑看清了致命的危险。他知道没有时间了,不能坐待这群猎狗聚集在一起。他必须赶在俄国人、英国人、奥地利人组成欧洲联军和他的帝国没落之前将他们分割开来,各个击破。他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国内的不满分子将会鼓噪闹事,他必须在共和党人壮大势力并同保皇党人联手之前,在富歇[插图]这个狡诈善变的两面派同他的对手和影子塔列朗[插图]结成同盟,并从背后给他致命一击之前打赢这场战争。他必须利用军队狂热的情绪,以绝无仅有的干劲向敌人发起进攻;每一天都是损失,每小时都有危险。因此,他匆匆忙忙把赌注押在战斗最惨烈的战场上,押在比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