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源泉》读后感_800字

2019-09-14 21:38:21 读后感

《源泉》读后感800字

23h2m 关于创造者和二手货的故事,很久以前就存在了。 给五星,是我这个二手货能给创造者的 唯一致敬。
安·兰德所想要表述的“自我”,以及在中文里被等同的“利己主义”,在我看来,和近来很火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自我”和“独立”很像,但那是一种对我而言难以用精准的文字定位的感觉。如果你和我一样泪点低,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书中一些情节时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闭上眼睛,心里的沙子就能被那种感觉产生的力量冲刷掉。当然,更矫情一点的说法可以是:心里的沙子会变成珍珠,在后来的日子里渐烁光彩=。=
《源泉》这本书,采用的是金字塔式自下而上的叙述方式,就连人的类型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从目录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大多数人都是Peter Keating;少数人能达到Toohey的级别;生来就不是二手货的Wynand,最后还是要为每一份三分球的报纸出卖自己的灵魂,不是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会被需要的,更别说还有一些没有灵魂的躯壳了;而Roark,第一个直立行走的智人,第一个征服火种的人,第一个仰望星空思考存在的人,他们从来都是不能用比例来形容的存在,适用于金字塔尖的形容词,应该是“第一个”,而他们创造的动力源泉,是“自我”。
接近尾声时的Toohey与Roark各自的独白,是安·兰德对于她所理解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具体阐述,也可以理解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毅力坚持看到后面,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看到最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反正我是没看懂。所以啊,我想,这是一本每隔五年就应该再看一遍的书,也不知道我能看懂的时候,是多少岁了。不过忽然有点懂身为兰德粉丝的Uber创始人,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被收购了......
创造从来都是少数的存在,科研也是,自媒体也是。很多人都活成了Peter的样子,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有些心疼Catherine,那些花儿活生生地在等待Peter的时光里,变成了集体主义的肥料。
不要相信最后好莱坞式的结局,事实常常最后是 “哔——”。不信你就也炸栋楼试试。
鞠躬,感谢那些第一次带给我们新感受的所有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