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读后感_2800字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读后感2800字
读咪蒙与拾遗:做自己的清流,让别人浊去吧
某天看了咪蒙的推送文章《要不是为了钱,谁特么想工作啊》,又看了拾遗君的推送文章《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其实吧,这两篇文章内容上无任何关联,甚至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因为同时看了,而且我那天只看了这两篇文章,想想最近的遭遇与心情,忽然就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了。
如下:
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会影响到我的心情。当然,我不会表露出来,但我内心可以翻江倒海啊,各种不满啊、怨怼啊,纷至沓来。
咪蒙的这篇文章说到了很多人跟公司三观不合、跟领导三观不合,导致了讨厌上班、只想逃离的心理状态。
咪蒙说了一个女生的故事。这个女生刚进公司不久,工资不高,社保拖了半年才交,公积金是最低标准,报销没三五个月下不来。但是她很努力地工作,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她经常加班到半夜,没有拿过一分加班费,也没有抱怨过什么。
结果有一天,她照常加班到夜里12点,第二天,因为堵车,她迟到了1分钟。刚到公司门口,人事就一把把她拦了下来,要罚款100块。
那一刻,她幡然醒悟:公司根本看不到她每天额外加班的6个小时,只看得到她迟到的1分钟。
她想辞职。
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个例,但却引起了我的共鸣。
作为一个苦逼的上班族,我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啊!单位里各种现象,一拥而入我容易受伤的小心脏。
迟来早走的,在办公室孵着不干活的,当然也有苦哈哈每天加班到很晚才走到。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现象都存在。
但是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迟来早走的不少一毛票子,在办公室孵小鸡不回家的被认为遵守劳动纪律,苦哈哈整天忙得满天飞的也不见得多一两银子。有人经常请假,这事那事,都得到恩准;有人请假比登天还难,这不行那不行;有人从来不迟到早退,偶尔有事来晚了一分钟被头头看见了;有人经常迟到早退,领导又能如何?
这就是体制内的工作状态。体制外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会隐忍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谁的内心不向往自由与民主?谁的心里还不都有着一个风清气正的美好天堂?
某天,因为一些事情,我内心愤懑不平:为什么一些事情全凭领导的喜好甚至心情好坏而不是依据制度?
然后我一天的心情就无比糟糕。
我喜欢有制度且依据制度办事的工作环境。
因为制度面对所有人,即使苛刻,也体现着一种相对的公平;但是领导的喜好就说不准了,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就因为领导的喜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领导看你顺眼,轻轻松松就让你得偿所愿;领导看你不爽,任凭你怎么说也说不通。
真的,要不是为了钱,为了生存,谁特么想在这种环境里上班!
说完咪蒙,再说拾遗。
拾遗君在这篇文字里,用他(不知道拾遗的性别,只好根据他的文章猜度他是个饱读诗书的君子,性别男)一贯的不疾不徐、张弛有致的节奏,跟我们分享了对于“学习”的认识:
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生存危机的恐慌,催生了一群患有“知识焦虑症”的人。这些人生怕自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于是拼命学习各种知识,但往往力不从心。
此刻,罗振宇们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了:你想找到成功的捷径吗?来,我给你——你付费,我给你知识。于是,这一群人订阅了各种付费的APP,在网络上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培训班,期待着这一切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然而,他们期待的结果并没有出现,他们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有用,甚至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但是时间长了,并因此而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而生活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于是,这一群人陷入了“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不说远的,就说我们身边的人吧。微信的应用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每天有无数的推送在朋友圈转载传播,每天我们阅读大量的推送文章,我们知道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和道理。
但是,就像有句话说得那样: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到了自己的写作与阅读经历。以前的我,一般只读自己喜欢的文字,诗歌、散文、文学评论,也读一点小说,基本上都是纯文学的东西居多。
当然,肯定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虚无缥缈不实用啊!
也曾有一段时间,我一度认为自己也应该顺应潮流,去读一些让可以让自己迅速提升知识水平的“干货”,例如《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格局,因为我这样做》、《值得一辈子投资的十件事》、《时间管理分享》等等。
很多《策略》、《法则》之类的书籍,翻了不少,却发现并不适用于自己。
说实话,这类书我真的不太能读下去,也并不认同这些号称让人能快速“成长”和“成功”的理论和方法。
我倒是喜欢读《瓦尔登湖》和《简媜散文》。
我始终觉得,文化是“泡”出来的,也就是长时间的浸润其中,才能将文化的精髓吸纳为自己所有,与自己身心融合。
我也相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快速直接地走向“成功”。同时我也在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要你所说的那种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譬如我。
我觉得,于每个人而言,“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不同的。只有自己认同的“成功”才是你的真正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平平淡淡地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我为什么要硬逼这自己去读这些别人认为有用的书?除了上学时的读书是无从选择,现在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顺应自己内心的喜好去读书吗?
喜欢的,才是最好的,才能读得进,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某天晚上,我和萌萌妈一起散步,我跟她吐槽自己在单位里的种种不快。
萌萌妈说,我们单位有个小伙子,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做后勤工作,拿的工资也不高。但这个小伙子特别知足,从来不跟别人比较,每天开开心心的。如果他跟别人比工资,比工作量,他就会心理失衡,就不快乐了。
我说,也是啊。
萌萌妈继续说,我觉得吧,每个人做好自己就行,至于别人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不去比。坚持自己的原则,比如你是一个循规蹈矩从来不迟到早退的人,那么你就坚持这么做好了。至于别人迟到也好,早退也罢,管他干什么。
那一瞬间,我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萌萌妈的一番话,就像在我的心里开了一扇窗,有光亮透了进来。
想到咪蒙和拾遗。
这两个我一直仅有保留的公众号,一个脏字连篇,敢怒敢言,敢爱敢恨,排山倒海;一个斯斯文文,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静水流深。
咪蒙总在宣扬一些特立独行的怪思想,像一个走四方的坏女孩;拾遗则客观冷静,传播正气,给你能量,是一个坦荡荡的真君子。
如果说咪蒙是池塘里的一滩浊水,那拾遗君就如同山间的一股清流。
我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一个“浊”得真实,一个“清”得可贵。
浊水也罢,清流也好,都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我告诉自己,这世间纷乱,但心可以保持一股清流。
我告诉自己,在自由的思想中过有节制的生活。生活中我们自律、自省、节制,但内心坚定,遵从自我。
对于我自己而言,对于工作,对于读书,对于生活,我想说的是——
做自己的清流,让别人浊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