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_14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400字
这本刘慈欣的短篇我读了两遍。
第一遍读时囿于差不多已还给老师的地理,物理和天文知识的模糊,脑海里虽然构建出宏大的场景,但终觉隔靴搔痒,对其中基于科学理论合理大胆的情节发展之设想,无法完全代入其中而惊叹末世和情绪震撼至酣畅淋漓之感,我们早已被一部部耳熟能详的国外科幻大片惊艳到无以复加,但当那些一个个诸如“等离子体”,“重元素聚变”,“古登堡不连续面”,“反物质炸弹”,“火流星”和“大红斑”铺面而来时,心中那种推其门而不入的感觉尤其强烈,门内的别有洞天是另一个璀璨的世界,短暂的惆怅感很快被人类和地球的命运和劫难所湮灭。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作者用擅长的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写作手法波谲云诡地绘制出地球的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的宇宙画卷,这就是科幻世界中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只不过浓墨重彩之处皆是人类的奋挣以自救,科技的飞跃求重生,宇宙广阔莫测多变的毁灭性打击,太阳系的逃离之旅悲壮无比又可歌可泣。
第二遍开始前,学习梳理了一遍自以为理解透彻的常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从未如此饶有兴趣地重温这些内容,学生时代的那种枯燥学习的感觉荡然无存,基础理论是科幻世界大门的通行证,是探索门内瑰丽宇宙奇观的望远镜,以此我们挣脱了成见的束缚,勇于质疑本以为正确无比的事情。扫清阅读理解障碍后,我也放佛置身在地球发动机组成无数巨大通天柱的神殿之中,仰视着所有宗教信仰都无法比拟的广袤苍穹,此刻的地球早已面目全非,千疮百孔,极昼极夜,人类历经了无数的自然灾害,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死亡的威胁下,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和逃生的欲望,精神极易失常,的确,除了生死,其他事情都没那么重要,这种末世随时来临的时代,孤独迷茫的地球和人类,欢愉是什么恐怕很难体会,而坚持完成使命,期待还人类新福祉的一代代的科学家们才真是值得让人敬佩不已的,抛却宿命感,让使命感武装自己的大脑和神经,在茫茫宇宙里挣扎着飞往新的家园。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拷问,叛乱起于流言,止于地球驾驶室最后卫道士们的壮烈牺牲,但真相如影而临,人们曾坚信不疑,又觉被欺骗而心生愤怒,而后被狠狠地被扇了一记耳光,现实的残酷以日积月累的痛苦累积后爆发,久被压抑的情绪总会找到一个释放口,一旦嗅到一丝自以为是的暗示便奉为真理,时光实在太漫长了,一次次的宇宙洪荒暴虐袭击,生理心理游走于崩溃边缘或者早已崩溃,替罪羊总会被揪出来,人性本无所谓善恶,黑夜和白昼喂给它什么,它便滋生出什么样的果实。
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戴维·锡德曾说,“科幻小说立足于作者的当下,这就是说任何历史时刻都包含了时代自身的期望和该时代的人所感知到的趋势,科幻中表现的未来一定会体现该时代自身的想象维度。”
在我看来,科幻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去预测未来,而在于警示现在,我们已然生活在由大数据,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构建的科幻世界中,人类的道德标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幻的警醒提醒世人仍需怀揣对自然,宇宙及未知的敬畏之心,在可持续性地利用现有环境基础上,全速发展科技,积极地寻找任何可能的新的生态环境,这才是奇点来临时人类或可立足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