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读后感_2600字
《廊桥遗梦(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读后感2600字
廊桥遗梦 ——两个孤独灵魂的爱恋
194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姑娘弗兰西斯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美国大兵理查德约翰逊(二战后意大利青年或死或残或者在战犯营,可供选择有限,约翰逊的美国身份自带光环),从喧嚣繁华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来到美国麦迪逊县寂静的乡下。
20年的封闭生活使她变得克制含蓄不苟言笑,那个美丽活泼、热爱诗歌、音乐、跳舞的英文老师变成了一个中年农妇——背井离乡、骨肉分离、没有知心朋友,遗忘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丈夫的古板固执无趣,弗朗西斯卡沦陷在婚姻的孤岛。
罗伯特金凯德, 一个执着于自己艺术追求的摄影师,自称是最后的牛仔,艺术上不被市场认可和追捧,生活中孑然一身: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离异、没有孩子、也没有亲密的朋友。
一次偶然的相遇,两个孤独的中年人在短短的四天里相识相爱相知相恋,在爱情和责任之间弗兰西斯卡选择了后者。从此天各一方只思念不联系,只关注不打扰,用一生的时光来思念对方。
廊桥遗梦的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作家、音乐人、摄影师、大学教授)。廊桥遗梦首版于1993年,当时作者54岁。作者用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把一对中年男女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入微。
婚外恋,一直都是言情小说的禁忌,作者把一段婚外恋描写的唯美浪漫悲情同时又尽量把他规范在世俗的伦理道德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的男主人公与自己同名、同龄,作者曾经写过一首乐曲的名字就是弗兰西斯卡。作者因廊桥遗梦成名后搬到了德克萨斯,不久与结婚36年的妻子离婚。
对比女作家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洗澡》《飘》《简爱》,在心理描写、细节的把握上,有其独到之处,从某种角度上说本文的作者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1965年8月16日,星期一。罗伯特路过弗朗西斯卡的门前,像弗朗西斯科问路,弗朗西斯卡的家人去参加一个博览会离开家4天,一刹那的相遇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弗朗西斯卡自告奋勇坐上罗伯特的卡车为罗伯特带路。从相互轻微的触碰中,弗朗西斯卡心里泛起了涟漪,仿佛回到了十几岁,说话的声音都是属于那个十几岁的那不勒斯姑娘;罗伯特送了弗朗西斯卡一束野花,她把花竖起来紧紧抱在怀里,好像一个刚外出回来的女学生。
弗朗西斯卡邀请罗伯特进家里喝茶。
“ 罗伯特问:“你觉得依阿华怎么样? ”
这一瞬间这句问话是真诚的,她心里明白。标准的答话应该是:“很好,很宁静。这里的人的确善良。”
她没有立即回答:“我能再要一只烟蚂?”又是那包骆驼牌,又是那打火机,又是轻轻碰了一下手。阳光在后廊地板上移过,照在那狗身下,它爬起来,走出视线之外。弗朗西丝卡第一次看着罗伯特•金凯的眼睛。
我应该说:“很好,很宁静。这里的人的确善良。 这些大部分都是真的。这里是很宁静。当地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善良。我们都互相帮助,如果有人病了,受伤了,邻居就会进来帮着拣玉米,收割燕麦,或者是做任何需要做的事。在镇上,你可以不锁车,随便让孩子到处跑,也不必担心。这里人有很多优点,我敬重他们的品质。”
“但是,”她犹豫了,吸着烟,隔着桌子望着罗伯特金凯德,“这不是我少女时梦想的地方”终于坦白了。这句话已存了多年,但是从来没有说出来过。现在,她对一个从华盛顿贝灵汉来的有一辆绿色卡车的男人说出来了。”
这些话对于弗朗西斯来说就是隐私。如鲠在喉,说不出来又消化不了,是弗朗西斯卡的痛苦的根源,不仅仅是对这片土地,也是对家庭对事业对丈夫,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失望。人生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45岁的弗朗西斯卡,在这个萍水相逢的男人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罗伯特没有辜负弗朗西斯卡的信任,他能倾听也能理解。这让弗朗西斯卡很满意,于是又留罗伯特吃晚饭。
两个人一起做饭听音乐散步,弗兰西斯卡发现了罗伯特很多可贵的细节和共同爱好。轻轻关门、温柔地对待狗,他们都喜欢叶芝的诗。(罗伯特也认为叶芝的诗写实,精练,感官的享受,美,富有魔力)
在不得不走的时候,罗伯特伸出手:谢谢今晚。晚饭,散步,都好极了。你是一个好人,弗朗西丝卡。把白兰地放在碗柜靠外边的地方,也许过些时候会好起来的。”
这句话说的非常恳切深深的打动了弗朗西斯卡,所有的痛苦孤独罗伯特看到了也读懂了。于是弗朗西斯卡在确定了自己的心意之后写了一张纸条趁着夜色赶到罗斯曼桥,把纸条钉到了廊桥入口处,以叶芝为信使发出邀约开始了他们长达半生的爱恋。
廊桥遗梦时间轴
1965年8月17日星期二至星期四相爱
1965年8月20日周五罗伯特离开弗兰西斯卡家
1965年8月24日周二在镇上的十字路口弗兰西斯卡的车就跟在罗伯特的车后面一起等红灯,然后眼睁睁看着罗伯特消失在雨中
1965年9月弗朗西斯卡订阅了《国家地理》
1965年9月收到罗伯特寄来的信和相片,这是罗伯特生前最后一次跟弗朗西斯卡联系。
1967年7月8日罗伯特立下遗嘱把骨灰撒到罗斯曼桥。
1967年弗朗西斯卡在杂志上看到一张罗伯特的相片,发现项链上多了一个圆牌,正面刻着“弗朗西斯卡”,背面一行小字“如捡到,请寄往美国艾奥瓦州温赛特乡邮投递2号线,弗朗西斯卡约翰逊收”
1975年罗伯特离开国家地理
1978年8月16日(相识13周年纪念日)罗伯特写给弗朗西斯卡最后一封信,倾诉了自己的爱恋和思念以及自己的近况。
1979年理查德去世,临终前理查德说:“弗朗西斯卡,我知道你也有过自己的梦,很抱歉我没能给你。”
理查德去世后弗朗西斯卡试图联系罗伯特未果。
1982年2月2日弗朗西斯卡收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函以及罗伯特1978年8月16日的信和手镯、项链、相机以及弗朗西斯卡留在廊桥入口的纸条。
1987年1月7日弗朗西斯卡给自己的孩子留下遗嘱、信、以及自己和罗伯特的故事,并向女儿解释了为什么不给女儿穿那件美丽的裙子。
1989年弗朗西斯卡去世,享年69岁,如果罗伯特活着76岁。
1989年秋迈克尔和卡洛琳找到作者请求把这段故事公之于众,作者重走了罗伯特的路寻找罗伯特的痕迹。找到一个认识他的黑人萨克斯吹奏手,从乐手那里知道了罗伯特是如何思念弗朗西斯卡。
读完廊桥遗梦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弗兰西斯卡跟着罗伯特走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也许,相见不如怀念。
爱人最残忍的不是背叛、不是不能相伴;而是在柴米油盐中消耗尽彼此的情谊,折损了彼此心中的形象。所以有人说只有傻瓜才跟自己最爱的人结婚。
20年前我认为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是心心念念的盼望得不到;另一种是心心念念的盼望得到了。”现在我却觉得人生有两种幸福:“一种是心心念念的盼望得到了;一种心心念念的盼望没得到。”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活得不快乐是智慧不够。不为过去的失去哀叹,不为未知的烦恼忧愁,把握当下活好今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