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_2800字

2019-09-01 17:10:42 读后感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2800字

本书分为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七个维度,我从这七个维度做一个梳理。
一、时间
时间管理的方法不赘述,重点放在把时间用在值得的地方,即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
理论:事情的价值可以按这样分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结论:
1.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2.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即提高时间使用的身体,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并有长半衰期的爱好
二、选择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而格局决定你的目标
理论: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结论:要避免零度格局
选择太多怎么办?
理论:列出你在该类选择中最看重的因素,对每个选择打分,每个选择根据因素对你的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如下:
在选择后,根据你的内心需求再不断修正
三、行动
理论: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结论:
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要在行动中不断成长修正
方法:高效工作法
1.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形成的“核心思考区间”不能中断2.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集中处理同质工作。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
3反思,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a.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b.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c.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d.进度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e.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f.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g.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h.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i.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j.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k.意外事件:在有逻辑的反思中关注意外事件。意外结果也许并非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因此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
四、学习
方法论:
主动学习:计划-执行-回顾整理
打开新旧世界的通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要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与我而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进行信息输出,我们必须去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观察和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不然我们无法自如地将它们组织起来。因为一篇文章要被人读懂、要把人说服,需要缜密的思维、清晰的表达和翔实的依据,这些都要求我们对知识的编码和组织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准才行。
除了更深层的理解,写作带来的另一个明显的益处,是获得反馈。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表你的文章,然后得到其他人对你的评论,这些评论中可能蕴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指出你某个知识性的错误,或者想法上的局限性,或者认知上的某一个盲点。
五、思维
理论:
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方法:
简化输入
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或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简化输出:简洁又内涵丰富的表达
理论:
潜意识主导我们的行为简化思维后,让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想不出答案的时候放空自己,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
方法:
1.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
2.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3.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六、才能
1.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2.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七、成功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