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读后感_1000字
《如父如子》读后感1000字
失为父 得为子
故事讲述了不同阶层的两个家庭在孩子六岁时发现抱错孩子,在互相认识,磨合的过程中,尝试换回孩子。血缘和爱在一次次分离和相聚中互相拉扯,最后两个家庭决定保持原状而且变得更为亲密。是枝裕和一保原来的风格,围绕着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摩擦,探讨维系家庭情感的内核,其中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甚至终身行为的影响也成为书中暗指的话题。
斋木一家第一次进入读者视野是在医院,律师的陪同下双方父母见面。斋木夫妇的不守时和粗陋的动作瞬间与野野宫夫妇形成对比。知识水平,教育环境,家庭背景已经给两个孩子塑造了带有不同“家庭味道”的性格。而在相处细节中又不难发现血缘给亲子之间带来的相似之处,乖巧懂事又努力上进的庆多在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下会不会过的更开心呢?胆大活泼且执拗的琉晴又会不会像父亲,祖父一样有音乐天赋呢?一次次的纠结与徘徊中,良多也释放出自己内心的脆弱。
长大之后发现很难用好坏判别一个人,因为我们身边少有人伤天害理,卖家叛国。良多对孩子教养的苛刻,对夫妻关系的冷漠,对斋木一家不加掩饰的鄙夷都让他这个人物不那么讨喜。直到他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环境,嗜赌的父亲,不愿承认的继母,唯唯诺诺的大哥,与他好胜的性格格格不入。他被降职之后,一个人到酒吧喝闷酒的样子,有些凄凉。良多没有做错过什么,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在抑制自己性格的环境下寻找自我,直至获得自由,好胜心一类更是化身第二灵魂主宰着他生活中的一切。
良多发现庆多送给他的父亲节礼物只剩下一个花枝,看见庆多偷偷给自己拍的照片,回忆起从未放在心上的亲子时光,才下定决心去找回庆多。温馨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部分,却也透着不真实感觉。幸福总是动态存在,并非静止的瞬间。两个家庭教育方式,处理问题手段的差别,对血缘关系的迟疑看似缓和却没有彻底解决。当然,矛盾普遍存在,值得庆幸的是良多改变的不仅仅是打开了与父母的一个心结,也放慢自己的脚步改变生活方式,把更多的时间与爱留给家庭和亲人,也是值得期待的十五年呢。这就是是枝裕和的魅力吧,写一个故事就幻想了一个人的一生。
许久没有回家,猛然发现的不仅是家里人老了,还有老去的他们那么相像。姐妹之间拿着麻将牌有些苍老的手指,端起水杯喝水的姿势,甚至身上那股子老人味都是血水里浓浓的联系。有时我并不想承认自己身上那些和父母缺点想像的特质,越长大越发现,改不了的是我身体里流淌血液,能做的只有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