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_2100字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2100字
此书打四星半,白先生的文笔自然不差,不愿打五星首先是因为白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其次是因为这书标价较高,可内容让人稍显失望。本人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刚购得此书时欣喜不已,开卷也确实引人入胜,待看过三分之一便觉得有点索然。但瑕不掩瑜,在当今出版的文学作品里,这样的书已属精品了。
先说本人对这书的第一个解读。白先生对红楼梦是进行了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解析。横向的维度是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填充以大观园的荣枯和各色人物的命运;纵向是以人的精神境界为主线,在空间上让人的灵魂从仙境到凡间再回到仙境,这里有白先生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即中国人一生的精神走向是:从年青时追逐名利信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中年经历种种挫折碰壁后开始逐渐信奉无为避世的道家思想→老年已看破人间种种学会放下而信奉遁世的佛家思想。个人认为纵向的解析是白先生对红楼梦最亮眼的点评之一。虽然这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一生的精神走向,也不能完全代表贾宝玉的一生精神路线,但是却反映出了一种失意人生的写照,十分复合曹公要表达的那种悲情人生观。这是对红楼梦全书主题搭建上的解析,本人认为白先生诠释的很好很高明。
再说本人对此书的第二个解读。白先生不愧为一代昆曲大师,在主题思想解析之后,又采用昆曲之美,对红楼梦进行了一番周详的美学赏析,从其中的语言之美(如白先生盛赞曹公通过各色人物对话,几笔便能形象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出身),到人物之美(如宝黛湘云熙凤探春到晴雯平儿到贾母刘姥姥各色人等或有美好的性情或有高雅的品味或有超凡的才干),到文章之美(如文中做出的各类诗词歌赋及不同人物发出的人生感悟),到情境之美(如对大观园、太虚幻境、丧葬节日等各种场景描绘,对黛玉葬花、湘云醉眠、宝钗扑蝶、宝玉听琴、黛玉焚稿等等行为艺术的描写数不胜数),到构思之美(曹公的确构思精妙,文中一物一线索,一人一结局,当之不愧的草蛇灰线、伏言千里,无一句废话,亦无一个无用之人物,将故事讲的十分工整圆满,几无遗漏),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红楼梦的无穷妙处。从头至尾白先生都是以昆曲的眼光和节奏来讲述红楼梦的,好就好在讲的唯美讲的浪漫讲的波澜壮阔,但瑕疵也在此,本人认为红楼梦的高度是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最高峰,用戏剧的高度理解就有些局限住了。这也是我对本书有些微词的观点之一。
本人对此书的最后一个解读也是最不满的一处,就是白先生一直在强调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曹公所写,并非高颚所续。尤其到了后四十回,几乎每章都要强调一番这个观点,而其提出的主要论据竟是:一、根据小说的创作技巧理论,到了后四十回就该整体气氛压抑因为楼已经塌了么,人物长大之后就该个性光彩暗淡,因为都要归于俗世正轨了,抗争不过去了。这一观点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大凡故事就应该有个精彩的开头,然后以狗血的情节结尾?这样一想的话,就真不难理解时下台湾甚至大陆模仿台湾套路的电视剧,为何越到最后拍的越令人生厌的原因了,因为总不能免俗么!二、四十回之后人物对话的性格特点没有变化,该是谁说的话还是谁说的,因此这就是曹雪芹写得。如果说上个论据还有一些理论根据的话,这个论点就完全是白先生自己的主观认识了,例如:总是用贾母的话来证明前后风格没变化,就是出自曹公之手,话说贾母本来就代表的是封建大家长,她的思想她的风仪本来就是前后一致的,因为她在小说里就没有叛逆过,即使是模仿她的口气,也是容易的,不容易出错的,性格本来也没反差呀。鸳鸯做为贾府第一董秘,她的前后画风为什么转变的如此令人生厌?李纨寡居多年,从不显山露水,为什么在后四十回气势风头都盖过王熙凤去了?宝玉那样爱黛玉,那样不喜宝钗,居然在贾母大丧的时候,看着一身素缟的宝钗神魂荡漾起来,这些完全有悖常理的描述都怎么解释呢?为什么白先生还要不遗余力的来肯定这些?而且为什么他几乎不提及脂砚斋批红楼梦的价值,而找来胡适这种有考证癖的人来隐约支撑一下他的论点。细读红楼梦的话,难道脂砚斋批的红楼梦是可以绕过去的么?
读完白先生点评的红楼梦之后,我只能感叹白先生用这套理论给外国人讲红楼梦是够用的了,给那些abc的半华人讲也够用了,就是从没读过红楼梦的中国人似乎也够了,但是对于那些热爱红楼梦,研读红楼梦的人来说,也就是个参考佐读而已。本人实在才疏学浅,妄谈了一番红楼梦,也妄谈了白先生,以上这些论点都属个人言论,做不得数的,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请各位书友们看完之后一笑置之吧。
其实看红楼梦真的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因为在这二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很多传抄的庸人俗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边抄写一边将其中内容胡改乱添一气,画蛇添足的降低了红楼梦本该有的光辉。颇有现在网络文学里,网络原创作者卡文了,鼓励追文的粉丝们发各种意见帖、续写帖来寻找灵感的架势。但那些帖子上的情节用不用毕竟也在作者的主观意志之下,是可控的,不像红楼梦这样经历追捧,打压,销禁,传抄,再造,发行,可怜又经过了一场文革,作者的意愿早已荡然无存,任人摆布,在这样坎坷的命运下流传至今的版本,是我们今人之大幸亦是大不幸。可谓:盖天地不全,此书不全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