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7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700字
(转载)
万历十五年最早出来的是英文版,名叫: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主要讲述了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万历皇帝统治的时期的历史故事。而万历十五年-1587 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现在来讲讲这段时期的主要几个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
万历皇帝-作者称他为活着的祖宗。主要是因为他的消极对待朝廷的态度。以懒惰之名大著。以皇帝的身分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其实刚开始他也是有一番雄心壮志的,只是后来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万历皇帝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常洵是他唯一宠爱的皇贵妃郑氏所生。虽为一国之主,却无力立他为储。于是他想励精图治的念头就一天天减退。有一本书叫: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到底是逃避说还是报复说还是吸毒说,很难定论。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首辅。在万历皇帝年幼的时候,事实上是他裁决一切军政大事。他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万历皇帝推倒了张居正,也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推倒了。
李贽-一个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于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1552年,他得中举人。李贽在河南共城任儒学教谕三年,在南京和北京国子监任教官各数月,在礼部任司务五年,又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又近五年,最后才被任为云南姚安府知府,时在1577年。在李贽被任为姚安知府之前,他已经享有思想家的声望,受到不少文人学者的崇拜。1602年,李贽在狱中以剃刀自刎,死后,被称为牺牲自我。他早年在自然观上有唯物主义倾向,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所生,在社会伦理观上提出“童心即真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等命题,有很大的进步性。但他在王学、禅学的影响下,相信万法尽在自心的观点,提出世界万物“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从而又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他主张知生于学,认定人人可以作圣,人人可以成佛。
戚继光-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在那个以文官为主导的社会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所以称之为孤独的将领。他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戚家军多次取得的胜利使他们威名远播,这种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斗志昂扬,他们可以在几小时之内攻克其他官军几个月之内无法解决的倭寇据点,歼灭敌人。戚继光在1563年被任命为福建总兵,这是武官中的最高职衔。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不过晚年被罢官,也是很凄惨。
海瑞-海瑞罢官的故事估计人人皆知。海瑞以举人出身而进入仕途,开始被委任为福建一个县的儒学教授,任期四年。到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的时候,他已经45岁。
海瑞确实是一个公正而廉洁的官员,具有把事情办好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能鞠躬尽瘁地去处理各种琐碎的问题。海瑞的干预土地所有权,其伦理上的根据和法律上的是非姑且置之不论,只说他以个人的力量,只凭以不怕死的诤谏得来的声名作为资本,而要使整个社会机器停止转动,也就无怪乎不能避免“志大才疏”的评语了。他以洪武皇帝提倡的原则奉为金科玉律,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诸如忠靖凌云巾、宛红撒金纸、斗糖斗缠、大定胜饼桌席等等,都在严禁之列。对于海瑞,则称之为奇特、怪僻而执拗。据说海瑞向嘉靖递上了著名的奏疏。奏疏中指出,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对于这样个性的一个人,死得惨淡也是自然的事。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
申时行-也是万历皇帝的首辅,是张居正之后。他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相比与张居正的大胆激进。申时行在文渊阁八年,被人批判是一张白纸的功绩。他最大的无为可能是没有让万历皇帝放弃废长立幼的想法。
虽然明朝的皇帝普遍不如清朝,但细细地去了解一段历史,不至于武断决定一个人物或事物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