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1400字

2019-10-01 17:04:18 读后感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400字

读完《未来简史》的确不如《人类简史》一样醍醐灌顶,从目录来看延伸了许多第一本书的观念,但认真读完便发现赫拉利将这些观念贯通,形成了自己对人类演变发展的一种诠释。
个人觉得,利用“意识形态”这个关键词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一脉络。前半部分解释了,宗教即制度,与其说宗教间的优劣,不如说哪个制度学习吸收并拥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更为准确地说,从狩猎采集社会(尊重万物平等)的泛灵论,到后来的有神论,再由尼采口中“上帝已死”迈入人文主义,其实人类对于宗教这一虚构力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其诞生的意义——更好地组织联合人类。
紧接着,由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分裂:进化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结果是如何呢?一、由纳粹为首的进化人文主义,因为二战的失败,人们杜绝了这种意识形态;二、由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原因,得益于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因此资本主义消灭了“零和博弈”,以“把饼做大”的方式用更大的利益来掩盖眼前的矛盾。无疑,这种思想更符合资源过剩的这个时代;三、科技与政治制度的速度进展不匹配,科技飞速发展而政治制度却在格局上甚至越做越小、谨小慎微、约束也越来越大,导致苏联与美国的冷战中,一种以分散数据处理的形式(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胜过了集中数据处理形式。
因此,这种资本主义为主导思想的自由主义占据了西方世界,也不难理解中国这种“进化的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难入其眼。关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在选择自由主义后为何还保留圣经(充当人类伦理的论据)我们不过多拓展,但我们发现所谓宗教,国家、公司,这都是虚构的力量。正如美国总统就任时对着《圣经》宣誓一样,我们暂且不论他是否真心地认同,但不可否认这种仪式只是为了“服众”。而反观中国,被称为丧失信仰的国度,的的确确因此跑得更快了,但却催生了多少享乐主义的利己无神论者。
该书后半部分,先从意识的解释开始谈及未来人类的发展。简而言之:为了避免大脑主观体验的死机,延伸出意识。也从现代科技角度分析意识与自由,就像所谓的DNA一样是作为实物客观存在的!人类对于实物的自由选择,其实是根据自身基因及外部环境的综合因素,得出一个指示,这就是大脑的算法。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确定的!
另外一方面,由此不得不惊恐,就如同幸福这一感觉一样,随着科技的提升我们可以利用外力来改变这一客观物体来改变我们的幸福感。同样的,未来我们也能利用外力来改变我们所谓的意识!如果意识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来存在,正如几千年哲学家所发现的,没有办法证明出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意识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一项技术能力,在所有我们人类描述的世界中,只有1个是真实世界。(作为国人,在此认为现今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距,正如外国电影中的脑洞源于西方哲学,我们也在复述东方哲学)
不谈哲学,话说回来人类对于事物的感受,符合体验自我与叙述自我,根据峰终定律即可得知,我们并非理智的。未来,是属于科技人文主义的,即应用科技的手段让我们选择真正理智的“自由”。但作者的一个观点是,正如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制度缺失下,用“无形的手”来控制“市场”。未来的科技与数据大发展后,我们人类的制度能力早已跟不上并把控这个世界,因此这个规则与秩序也终会回归“自然”,向数据主义迈进。至于一个读者我,还是回归当下,继续看看哲学类的书籍来满足下刚萌生的好奇心。

  • 《精彩人生的一分钟小习惯》_读后感_400字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思考,快与慢》_读后感_400字
  • 《人类简史(新版):从动物到上帝》_读后感_400字
  • 《解忧杂货店》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小狗钱钱2》_读后感_400字
  • 《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400字
  • 《嫌疑人X的献身》_读后感_400字
  • 《追风筝的人》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三体(全集)》_读后感_4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