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2100字

2019-09-24 04:33:56 读后感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2100字

这部150万字的皇皇巨著《南渡北归》我断断续续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记了一百五十多条笔记,不下一万字的心得和感受。

这本书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是一部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大迁徙,让人可歌可泣,却又痛心不已。

那些大师们提出的治学理念,直到今天依旧振聋发聩,依旧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比如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力求网罗众家,倡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梅贻琦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等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有学之士。

这些有民族气节的民国大师们,在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之际。各自采取行动,纷纷逃出即将沦陷的北平城,抵达长沙临时大学。

后来由于日军进犯武汉,兵锋直指长沙,国民政府为了将中华文化读书的种子延续下去,又将长沙临时大学转移到昆明,由南开、清华、北大三校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此算是在昆明落下了脚。

西南联大一时大师云集,在时不时的日军飞机轰炸下,依旧热情高涨,抱着一腔热血传道授业。三所高校的教授各显其能,在抗战八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顶尖的人才。

迁徙的不仅仅有高校的师生,史语所、营造学社,等等国家科研机构,还有故宫博物院里珍贵的文物,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青铜器,从日军侵占北平之初,这些珍贵的文物就被装箱乘火车转渡船最后辗转运到了大后方安全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战乱纷飞,全国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的时候,那些运送的文物也不曾有一件损毁,这点值得大书特书。

那些知识分子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坚守着,抱着一腔爱国热忱,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环境里,写就了一篇篇震惊世界的学术论文,让初来中国李庄访问的英国剑桥博士李约瑟吃惊不已,尤其让他吃惊的是在李庄这样偏僻简陋的环境里,有那么多留学海外回来后在此坚守,说着一口标准伦敦音穿着破旧的教授学者,就是这群人一个个在国际学术界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李约瑟倍受感动地说中国有了这些人永远不会亡,胜利还是属于中国。

李约瑟说对了,中国是不会亡的。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军民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最后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这些高校的师生,学者教授,社会名流,党国大员,终于迎来了胜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开始了迁徙之路。只是这次的迁徙和之前从北平仓皇的逃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些知识分子从开始的北平,到长沙,桂林,再到昆明,最后固守在四川李庄,千万里的跋涉,辗转飘零,原本祥和平静的中原大地,只剩一片残山剩水,满目断壁残垣,这一切让北归者无不痛心疾首,心里抹上一层抹不去的伤痕。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些师生教授,再次回归北平的时候,原本祥和的校园再也回不到最初了。学潮汹涌,暗流奔腾,国共双方谈判破裂,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抗战胜利之后,全国人民盼望的和平没有来,内战的枪声打响了,国民党溃败得是如此的迅速,共产党的军队潮水一样的涌来,傅作义六十万大军被团团围困,北平成了一座孤城。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国民政府实行了抢救学人计划,由傅斯年和朱家骅制订了翔实的名单,要将北平城各高校校长知名教授,文化界名人,学者,专门派遣飞机把他们接出来。

当时胡适正在北平任北大校长,多方动员,要将这些国民政府格外看重的人才都带走,只是天不遂人愿,许多教授学者看到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不愿意再追随他们颠沛流离,而甘愿就在北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

胡适无奈,也顾不得家中诸多的藏书和一心要留在北平等待静观其变的小儿子。踏上最后一架撤离北平的飞机,带着怅然的心情,和那些教授们洒泪而别,只是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这次的分别竟成永诀。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被连根拔除,最后只能退守孤悬海外的台湾。绝大多数的学者教授,都留在了大陆,去往台湾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南渡》《北归》三部曲最后一部是《伤别离》,也是看过最感慨莫名,最心痛的部分。为那些在各种运动中备受侮辱和伤害的大知识分子们悲鸣不已。这些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大教授们,有很多是留学海外学贯中西的博士、硕士,在国际各自的领域都很有影响力,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一心为了建设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却不想一腔热血都成了空。

有多少人因言获罪,被定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右派”“反革命分子”而惨遭昔日的学生,今日的红卫兵的暴打侮辱。其中尤其让我难过的是赵葳蕤,这个当年北大的校花,为了投奔新中国毅然放弃国外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而回到大陆。最后生生被红卫兵暴打、恐吓,变成了精神病。

那是一个疯狂而法律缺失的年代,可以不经过任何手续,也不需要任何证据就可以批斗国家副主席的年代,何况他们这些相对于主席来说不知道差了多少级别,好似蝼蚁一样的大学教授。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而迷茫无知的时代,那是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浩劫,谁也逃不掉,除非躲到台湾孤岛或许可以聊以自慰。在胡适1962年去世,三十万台湾民众为其送行的日子里,这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挨了一顿老拳,正在写交代“罪行”的检查……

书中的大师们已经凋零,随风远去,只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存,惠泽后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