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_2200字

2019-08-07 18:59:58 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200字

这是个至美至纯、至悲至切的故事,浩浩荡荡五十多万字,描绘了一个民族在时代变化下演历的历史群像;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穆斯林宗教文化、玉石文化等的独特魅力;创造出一个月与玉的朦胧美好的意境。被冰心称为“奇书”也毫不为过。
书中对封建制度下的女性的刻画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姑妈,这个贫穷而又苦命的女人,在“博雅”宅里耗的大半辈子,都是为了等待自己的男人和儿子回来,哪怕男人带着另一个女人和孩子,她也不介意。她觉得男人三妻四妾是常态。楚雁潮的母亲,她不在乎儿子的爱情是否美满,儿子是否幸福,她在乎的是血脉能否传承延续,是“根”。她们固执保守,抱残守缺,是像裹脚的妇人那般小心翼翼,甘心做男人背后的糟糠之妻。在那时的中国,正如书中所写的:“要做个女人,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的权利?这里不承认爱,只承认婚姻——形式的、畸形的婚姻!更可怜的是,男人这样看女人,女人也这样看女人!”然而时代发展,现在的中国却也不乏这样的女人,只不过换了种形式罢了。她们的价值仿佛要倚仗男人才能实现,她们早早嫁人,为的却不是爱情,是金钱和地位。所以她们苦熬独守空闺的日子,多买几个名牌包包便是生活最好的慰藉。殊不知,自以为羡煞旁人,心灵早已空荡无物,过着纸醉金迷的傀儡生活。
韩太太无疑是可恨的,但她又是那样的令人恨不起来。她因为一枚玉器而冤枉了忠心耿耿的老掌柜,致奇珍斋的招牌轰然倒地;她以爱为名,以门当户对,回回要娶回回为由,拆散了两对苦命鸳鸯;她是那样的注重仪式,她用最浩大的婚礼,葬送了儿子一生中唯一有过的爱情,她为女儿进行神圣的葬礼,却是倾尽其在女儿尚在人间时从未感受过的所有的母爱。要怨她,又怨她的什么呢?只能怨她的愚昧无知,她的自私自利。她生在那样的年代,没有受过教育,她受过了太多苦,为了年幼的妹妹、病弱的母亲,她小小年纪要撑起一个家来。她在丈夫远在海外、玉器市场一蹶不振的情况下,不得不用尽一个妇女所存的智慧来打点一切,她不能叫苦、不能埋怨,她要维护的是“博雅”宅的脸面,是奇珍斋的脸面,是父亲和丈夫的心血。最唏嘘的是,她一生中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和自己的枕边人的关系不过是建立在责任之上的夫妻,而不是爱人。他不爱她,她和丈夫的交流就像讨价还价,她拴住他的心的唯一方法便是拴住他的儿女和他的挚爱之物——玉。多么可悲,她盘算这盘算那,打尽算盘,最后只留一声叹息。
很多人认为梁冰玉做法有失偏颇,甚至评价其为“三观不正”,但我不这么认为。她是在收到那封漂洋过海的谎话连篇的信,得知所谓“博雅”宅被充公,韩太太携天星仓皇出逃,不知身在何处时,才敢与韩子奇在绝望中相互依存,惺惺相惜。战火硝烟中,明天生死未卜,去所不定,才有这般爱情。但回国后,面对选择“为了维护那个空洞虚弱的躯壳,把最不该丢掉的都丢掉了”的韩子奇,她失望透顶,但决不妥协。她留下一封字字含泪的信给女儿,在天未亮时,义无反顾地离去了。她是清醒而独立的,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生存的意义,她追寻自由,她是人生逆旅上最骄傲坚定的行人。
韩子奇,因玉而兴,因玉而衰。他对玉的热爱,使他忍辱负重,重振奇珍斋,办玉展,赢得“玉王”美称。也是他对玉的执迷,使他固步自封,陷入感情纠葛时,为了“玉王”这个头衔和它所带来的利益,选择放弃爱人,从而一步错步步错。梦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玉的寿命比人长太多太多,韩子奇究其一生,也不过是玉的奴隶,玉的守护者。玉还会流走,辗转在不同的地方,继续用平静的目光看历史风起云涌。而当韩子奇意识到时,他已走在黄泉路上。幸好,幸好,他到死时想到的不是韩子奇,而是易卜拉欣。
全书最让我动容的是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楚雁潮对新月的爱是炽烈而真诚的:他在未名湖畔为新月背诵整部《拜伦诗集》;在备斋挑灯为新月的生日赶夜车翻译“哈哈爱兮爱乎爱乎”;在病房用《梁祝》和赤诚的话语向新月表明心意;在被残酷的现实阻挡的情况下,尽管心被蹂躏熄灭,仍不离不弃、掩饰一切给新月带来坚定的希望;在新月葬礼上为新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献上绝望又疯狂的吻;在新月即将长眠的地方仔细地把土地弄平,面对新月的死,痛苦到不能自持地倒下;十几年后新月的冥祭上,在新月的没有墓碑的坟前久久伫立,拉一曲《梁祝》……天上无明月,人间无明月,明月在他的心里。他们的爱情痛彻心扉,让人潸然泪下,只因他们的爱情是高尚的,是不能被任何条框界定的,超越了一切。是两个灵魂的深度契合,是纯粹没有一丝杂质的爱,是彼此的信仰,是永恒。他们的爱情在生死面前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相濡以沫,给予对方前进的希望,是彼此走出黑暗的光亮。他们的爱情又超越了生死,最是绝望,最是情深,意难平,一曲《梁祝》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点点滴滴,扣人心弦……一曲相思,赋予谁?
《穆斯林的葬礼》,它是一部悲剧,但它又是不那么悲的。因为它不是彻头彻尾的绝望,像一潭死水那般。它是有生命力的,所有的感情在灾难、在悲伤面前爆发出强韧的力量,就像书中的巴西木,能在绝境逢生。读罢,虽然已是泪流满面,但还会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充盈内心,柔软却坚韧,支撑我步履不停地走向人生未知的远方。
人生的舞台上,喜剧、悲剧轮番演出,玉的长河缓缓流淌,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不舍昼夜,生生不息,无休无尽。一切都过去了,一切也都留下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