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_2300字

2019-09-24 22:05:26 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2300字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合上《人类简史》,脑袋里蹦出李白的这段文字。七万年的智人历史,在天地面前,弹指一瞬。

尤瓦尔·赫拉利写这本书,站在光阴者的宏大视角,冷眼旁观一代代智人的命运,讲述智人文明三段里程,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全书带给我启发最大的一个观点:虚构的能力,使智人从基因演化转向文化演化。在我看来,虚构能力是智人文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通过虚构的力量,智人创造出各种想象共同体,把成员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下面要讲的消费教,就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想象共同体之上。

消费的历史,不像人类历史横跨两百万年。消费的出现是近现代的事。其出现没有一个明显的界碑,不像蒸汽机之于工业时代,计算机之于信息时代。

我认为消费文化的出现,是智人达成两个史无前例的成就之必然结果。

哪两个成就?

  • 智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解决温饱问题。
  • 智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过需求。

这两个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

  • 我吃饱了该干嘛?
  • 谁来买我的产品?

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人天生就有一种找寻“活着的意义”之倾向。那么,追求“活着的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人类历史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答案都是由政治和宗教提供的。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1972年美国社会学家埃文在其著作《意识的首领》中自问自答: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谁是意识的首领?不是政治家,不是无冕之王——新闻记者们;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没有第二意识形态,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就是消费。而它的首领不是政治家,不是记者,而是商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就是因为温饱问题解决了。

意义的本质是一种虚构,是人造的。就像路一样,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为什么要虚构出某种生活的意义?为了使人生变得充实。但是因为全人类曾经面临的共同难题——饥荒、战争、瘟疫,已经基本解决,原先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不复存在了。每个人必须为自己找寻新的意义。

找寻意义这件事可不简单,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别人给自己灌输意义。

萧伯纳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你心里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

当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目标,突然间消失不见了。在一开始的满足过后,人们变得不知所措,我吃饱了到底该干些啥呢?

商人们看着产品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一边美滋滋的,一边又在发愁。

这些东西卖给谁呢?

其实不该这么问,商品生产出来自然是买给人的。真正的问题是,商人们该如何把商品销售出去呢?

商人不一定是人类社会中头脑最聪明的一群人,但无疑是头脑最灵光的一群人。他们很快想到了办法,化身成意义灌输者。

消费文化搭台,营销套路唱戏。

你们不是没事干嘛?那咱们就来过节吧,情人节、黑色星期五、圣诞节、光棍节、6·18、双12还有五花八门的周年庆。在情人节假如男人没有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上一支玫瑰,就好像不够爱她似的。遇上大促销的购物节,别人都在买,自己不买,就好像亏了钱似的。

我们原来的文化,宣扬的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之类的口号。但转眼间,风向变了。现在的口号成了,放纵对你有益,节俭是自我压抑。

每个人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你要努力过上舒适的生活,体验刺激的活动,成为牛逼的人。

特别是最后一条,感受尤为深刻,17年新年伊始,追求知识变现的一大批所谓知识服务商们摇曳着“成长”、“终身学习”的大旗,收割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时间和注意力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与物质足够丰富有关。

简单八个字概括今天的消费时代,物欲横流,精神空虚。

其实,我很怀疑人们是否真正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消费者只是左顾右盼,相互模仿。聪明的商人只要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人群的中心节点,该想法就会像病毒般扩散至群体全部。

尤其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O2O、P2P、C2C、B2C、B2B,各种乱七八糟的网络连接万物,对了,还有微信。

商人们把“顾客是上帝”挂在嘴边。可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上帝,能够把自己虚构的想象,施加到每一位个体身上。更多时候,需求不是已经存在,它是商人们的天才创造,存在于他们想象之中。

《乔布斯传》有一段话: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

乔帮主傲娇地宣称不依赖市场研究,但他无疑是市场营销小能手,总能找准消费群体的沸点。

消费演进的最后阶段,是完成它对一代民众的塑造。郑也夫教授总结出一句很精辟的话:19世纪驯化出工人,20世纪驯化出消费者。

总结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有一段关于消费教的有趣描述: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信众终于真的能够做到宗教要求的条件。只不过,我们又怎么知道它承诺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答案是:看看电视机,你就知道。

现在有这样一个趋势:物质消费正在向文化消费转移。

人类从认知革命中获得虚构的能力,在科学革命中走入完全虚构的世界。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还没有机会读,不知道讲的是不是智人如何走入虚构世界的故事。

当温饱彻底解决,物质上的炫耀越来越失去魅力后,我们智人将进入艺术时代。人们通过艺术,而不是物质,来寻求区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转移呢?金钱到时间的转移。

金钱的地位将会下降,而时间也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将变得极为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成为人们新的核心需求(针对该需求一定会产生聪明药或者直接提升脑力的仪器)。

如何有效率的熟悉一门艺术,掌握一项新的创造技能,将会是未来社会的商业机会所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