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_2800字
《围城》读后感2800字
前年,杨绛女士去世了,有书推荐她著作的《我们仨》,我第一时间拜读了,从此,了解了她与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之间的故事,书中就提到了钱钟书在困守沦陷的上海时创作的这本《围城》。我对《围城》的印象还只是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当时小,即使看了也不懂,但它实在是太有名了,特别是书中扉页写的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仿佛成了至理名言,反复被人们引用着。上周又是因为听书,再次提到了这本书,我于是终于决定好好地来读读它。
在整个读书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的是,钱老先生不愧是大家,十分擅用比喻手法,往往要描写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他会用上一个、两个甚至三个比喻来加以说明,让人理解得更深层、更贴切,并且,有时所用的喻体还不尽相同,却都能更精彩地诠释作者的观点,每看一个比喻,理解便更深一分。他也充分让我见识到了他言语的犀利,他鄙视的人或物,会在他笔下被损得体无完肤,滑稽可笑,但又会让如今的我们看上去仍然感到是那么恰如其分,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大快人心。他毫无掩盖地揭露着当时社会的丑态,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做作与炎凉,陌生人之间、同事之间,情侣之间,以至于父母兄弟之间都深藏暗涌,即使一百年后的今天,也莫不过如此,所以,人心一直都没变,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已。
不过说老实话,本书让我感悟颇深的是作者的写法,他叙事的风格,他描写时多用比喻给予我的启示,他对人对事特有的敏感视角,他对社会对生活明智深刻的体会,以及格外不留情面的犀利的言语,但我确实对故事本身,特别是故事结尾有些……不能说是不懂,懂肯定是懂,只是不太理解,他讲的故事和围城有多大关系?就那样结尾了,又体现了什么呢?自觉感悟不深。
文中是以方鸿渐为主线,讲述了他从回国到两年后事业与感情上的风波。和现在一样,留学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镀过金的人都学有所成,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拿父母钱混着游学的留学生,心比天高,却不学无术,父母钱花完了,又有准岳父支助,准岳父的钱花得差不多了,只能回国,为了交差,他不得已向人买假博士文凭蒙混过关,这成为他一直的软肋。在回国的船上,可能是因为还算英俊帅气,他被风流的鲍小姐引诱,曾一度放荡不羁,还引得同船的同学苏文纨苏小姐暗中生妒。苏小姐是名副其实的女博士生,但因为已过婚育年龄而有些愁嫁,此时遇到方鸿渐,她有意讨喜,以至于回上海后更是主动靠近,力求确立关系,而方鸿渐始终无法与她擦出火花,却又不愿委曲求全,与鲍小姐一夜情都可以,遇到需要负责任的情感却保守得很,也是令人冷笑。在第一次拜访苏小姐家宅时,他看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并且爱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最后因与苏坦白心境,而被苏挑拨离间,两人不欢而散,一段恋情就此结束,我还以为作者在后面会安排一个不期而遇,让他们重修旧好,哪知却是再无相见之日。他回国后,拿着假文凭令准岳父觉得投资有回报,长了脸,即使自己的女儿未过门就死了,仍殷勤地为方鸿渐安排住处和工作,后因准岳母瞧出他的情事泛滥,又不愿向她倾诉,心生疑虑,以生活不检点为由将他扫地出门。在方鸿渐与苏小姐来往期间,认识了一位与苏小姐亲梅竹马的邻居赵辛楣,他年轻有为,但得不到孙小姐青睐,赵辛楣一直将方鸿渐视作情敌,多加责难,还特地举荐内地一家刚筹办的大学向方鸿渐发聘书,以试图支开他。当方向孙小姐坦白后,孙小姐情急之下嫁给了钱老笔下一个其貌不扬的迂腐诗人,赵辛楣便以为两人同病相怜,反而与方成了好友。赵为离开伤心之地,方正好失业,于是两人决定一起前往三闾大学就职。
本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写他们在旅途中发生的事。同行有一位孙小姐,是赵辛楣同事的女儿,同样的被方鸿渐吸引,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地,用赵辛楣的话说,就是千方百计地想和方鸿渐在一起。还有两位是校长的熟人,一个自私自利,怕吃亏,爱贪小便宜,一个带私货,囤药品,以求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他们一行五人,从上海辗转来到三闾大学,历尽艰难困苦,几经波折,在劳累和困境中人性尽显。赵辛楣不由感慨:“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的,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那么想要看清一个人,就带他去旅游,在旅途中什么都能暴露无疑。他还提出“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哈哈,真是似曾相识,原来本书便是这个观点的出处啊!
他们到达学校后,人们明面上和和气气,实则暗中算计,连校长高松年都老谋深算,出尔反尔,到最后居然暴露出对同事老婆的不良居心,实在令人咋舌。书中就有一处挖苦道:“办行政的人有他们的社交方式。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赵辛楣因觉得汪太太有苏小姐的影子,而陷入其中,当他们的暧昧关系东窗事发后被迫当夜出走,方鸿渐自然在学校里再无法立足,孤立无援的境地,使他身心疲惫,只要有一点点慰藉,他便会立刻靠拢,此时,孙小姐就成了这一点点慰藉,成功地让方鸿渐半真半假地宣布要与她订婚。反正不讨厌,那么就将就吧!在这样孤立无援时,两人总比一人强,至少可以抱团取暖。婚后,两人无爱的状态多次让方鸿渐产生疑虑,是否是即使有爱的婚姻到日常琐碎里也会磨灭掉激情,转为平淡呢?那么自己的婚姻本就无爱,是不是也就无所谓平淡呢?但方鸿渐夫妇回上海前就已经从平淡转为争吵,回上海后,更是从争吵转变为针锋相对,恶语相向,口无遮拦,孙小姐由一位淑女活生生升级为泼妇。其实,就如赵辛楣所说,也许只是之前掩盖了本性,他一开始就看出孙小姐并不简单,随和是假,固执有主见是真,天真是假,精于算计是真。我就看出她在一得到手后,人就变了,而且变得迅速,变得无法阻挡。反正我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虽然方鸿渐是没本事,那你当初为什么偏要千方百计地追求呢?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又为何咄咄逼人呢?不过说句公道话,最终他俩婚姻的不幸也有双方原生家庭的责任,大家都计较太多,算计太多,连父母都无法给晚辈真正的关爱与依靠,他们还是走向了支离破碎。
文章有一处,也很眼熟:“天下人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怀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