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_1700字
《刀锋》读后感1700字
终于理解一见毛姆误终身了,毛姆是一个非常会写故事的人,其实我也分不清他描写的究竟是虚妄还是真实,虽然拉里是书中名义上的男主角,可是其实每一个被描写的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角,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痛苦,她们是会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平凡又有激情,她们活着又死去。王尔德说“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是愚昧的,人只有有趣或是乏味。”我想,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单调的,每一个人都是由万千不同的元素构成的,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这点在毛姆的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倘若真想要了解一个人,那么就不要被眼前所见到的蒙蔽,也许是痛苦造就了不同的人,比如苏菲,比如拉里。也许是心之所向造就了不同的人,比如拉里,比如艾略特,他一生都在为自己追求的上流社会而努力着,有人觉得他可怜愚蠢又渺小,可是我觉得用自己的一生来坚持一个信念,是非常伟大的,世间所有的一切哪里有真正苟刻的对错之分呢,坚持就已经是无比难得的品质了。艾略特一定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看到他死去心里还是有一些怅然的,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爱别离。所以还是去做自己渴望的事吧,即使可能是错的,只要别让自己后悔,我总坚持,做错的事永远可以改正,可是如果后悔却是真的无法挽回了。
我看到的毛姆一定是个哲学家,是个贤者,他可以提到许多知识,说出许多思想,涉猎广泛,横跨东西。他很包容。他提到轮回,他提到灵魂,他提到信仰,他议论爱情。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轮回是神佛对于万物的慈悲。神佛的思想总是给人许多启发,对于神佛和神秘学我从来抱有尊敬又好奇的态度,不过我大概是没有这样的信仰的,我不知道这些是否真实存在,因为人们永远无法证明一件东西不存在,所以我只能对此抱有最大的敬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神诋,好像都带有人类特性,甚至在北欧神话体系中,诸神也是会毁灭消亡的。或许人们从来不指望神可以用力量救赎人,有信仰的人,在他们真正的内心当中,也是明白只有自己可以救赎自己的。这么来看,是否有对于神的信仰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也没那么重要了。
拉里是我目前看的所有书中,觉得最温柔的人。他虽外表温柔,内心却极为倔强。许许多多的人在乎别人的感受,在乎社会的谴责,于是便违背本心,抛弃自我。社会歧视逃避工作的男人,社会苟待努力工作的女人。于是许多男人女人们就为了不被谴责,去硬着头皮工作,去麻木的相夫教子。拉里却可以温柔的面对一切谴责,然后继续坚持着自己的向往。伊莎贝尔与他的辩解让人无比清晰的认识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现实。前面伊莎贝尔说,她与拉里的性格是互补的,这样很适合。可是后面却是发现两人的三观与追求大相径庭,依稀记得有心理学家说夫妻能真正在一起的因素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三观的相符,需求的互补,大概如果缺少一样,那么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互相理解的能力就少去一分吧。人各有志,追求不分大小,无关对错,却决定了两人究竟是一拍即合抑或分道扬镳。拉里比较让我佩服的一点并不是他可以无惧风雨坚持本心,而是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后他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走出来,他成长着,改变了,越发的内敛与温和,找到了追求精神价值的目标来让自己动起来。我想,伊莎贝尔终究是悔了,可是时光却只会向前流转,从来没有后退的机会。她在后期总是固执的为拉里做出选择,做些她认为的为他好的事,可是那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伊莎贝尔被拉里这种爱情毒药蒙蔽了心智。
拉里大概是我非常佩服、羡慕的人,但是我不会成为——起码短期内不会成为这样的人。他就像一个古佛分出身来投入人间,体验人生百态,冥想禅意天道,追求精神自由。我羡慕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可我现在依旧是一个庸碌物质的人,我带有物质目的的认为想要满足上层建筑的稳定自由,仍然是需要大量稳固的经济基础作奠基的。除非我到老了,举目无亲,孑然一身,拥有体验过许多许多东西的时候,我或许才会有放下一切走向自由的勇气。
边看边写,不知不觉竟是写了这么多,上一次写这样多的感想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挪威的森林呢,看书也是一种看眼缘的过程,有的书再好也有些看不进去,有的书看见的第一眼就明白它就是我喜欢的那本。写一篇冗长的感受要废去不少脑细胞,不知道下一本会是什么,真是期待又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