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300字(3)篇

关于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日本人性格的文化经典书籍。1951年,这本书被列入“日本教养文库”后,到1963年就已经重印了36次。不仅如此,作为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产物,这本书更是成了美国战后决定对日政策的决策依据,深刻影响了战后日本的命运和格局。
一、日本人的报恩文化
因为报恩的心理负担太重,所以整个日本民族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别人背负上一种恩情。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够在欠恩和报恩之间保持平衡。否则他们内心会一直处在纠结自责的状态。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就是出于这种报恩文化的影响,避免因为帮忙而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之中。而一旦日本人决定报恩,就几乎是毫无原则的。
【案例】
比如报答皇恩。在中国,我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须是个好皇帝,忠的上头要有个更高的标准——“仁”。但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把“忠”作为最高价值,而把上面的“仁”给拿掉了。所以,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所以中国更迭了无数个异姓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却几千年来万世一系,天皇从来就没有被推翻过,全是他们家在统治日本,就是这种不加反思的报恩思想导致的结果。
二、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西方人做错了一件事,不论别人是否知道,他们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并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赎罪,这是罪感文化的表现。但是耻感文化就不一样,他们不太讲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不会自己主动地忏悔和赎罪。所以,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先掩饰和否定,避免让别人知道。
日本人确实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对名誉的重视,而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出于心理扭曲。日本人对于名誉极度珍惜,正是因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耻感文化,才会为了一点名誉的受辱而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挽回名誉。
【案例】
正是因为日本人太看重名誉,自杀率又高,所以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巧妙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在日本到处都有中间人,防止两个竞争者直接面对面。一个人因失败而感到羞耻时,随时都需要有个中间人。甚至在日本还有一种中间人专门负责帮助求职者探听雇主意图,或者把雇员的辞职意图转告雇主。
【案例】
每个民族面对侮辱的时候反应都不太相同,我们中国人可能就觉得,被侮辱不算什么大事,如果反应过激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要反思自己。泰国人面对侮辱会听之任之,因为这样可以暴露侮辱者的人格。但日本人面对侮辱,反应就很激烈。他们觉得,只要受到的侮辱没有报复回去,这个世界就不平稳,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所以复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恶。
三、日本人的道德观念
日本人对感官享乐特别宽容。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肉体根本不是罪恶。追求肉体的快感没有任何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日本人就没有我们这么强烈的善恶观。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欢善恶观,是因为他们觉得日本人天性就是善良的,所以善恶论的道德律不适合于日本。在他们看来,有一些国家的人之所以特别强调仁义道德,那是因为,他们的劣根性需要用这种道德观念加以约束。
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所以,一旦有所需要,他们可以随时放弃所有肉体的享乐,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只要不和最高义务相冲突,任何肉体和感官的享乐都没有必要加以贬低和排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日本才会有那么发达的色情产业,而且,僧侣也是可以结婚的。
【案例】
二战后,德国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的战争罪恶,但唯独日本人不行。就是因为德国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罪的态度上,耻感文化只有耻辱感,而没有什么罪恶感。它本来的文化里就没有太多的善恶观念。哪怕干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没有忏悔和赎罪的观念,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确犯了罪,也要想方设法不承认,掩盖罪行,不让世人知道。因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这种耻辱。
金句:
1.对日本人来讲,突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除了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
2.中国的“仁”的概念在日本贬得一文不值,从而“孝”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在和与天皇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才可以被废除。
3.复仇是特定场合需要执行的一类“道义”,除此之外,还包括镇定、克制的行为。直至今日,仍有人在除夕之夜自杀,只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声誉。(日本的报复行为已经很少)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的名誉观念日趋淡薄,而是意味着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由进攻性越来越趋向于自卫性,已更多地以自我心理麻痹来代替挑起不必要的斗争。
4.日本人一方面培养肉体享乐,另一方面又规定不能纵情沉溺于享乐,人们的生活变得很矛盾。他们像培养艺术一样享受肉体,在品位之后,又牺牲享乐,去履行义务。
5.真正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是靠内心的知罪行善的。
6.日本人的人生轨迹与美国人正好相反,是很明显的浅底U字形曲线,他们国家的老人小孩是最自由、最随意的,小孩长大了,约束也就多了,结婚前后个人自由度是最低的。
撰稿、讲述:少文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 第(2)篇看了黑泽明的一系列电影,让我对日本武士坚忍下的柔情产生了好奇,便读了这本剖析日本文化的经典之作。菊与刀可以说很形象地概括了日本的文化底蕴,日本人天生好斗但又非常温和,穷兵黩武但又珍视美感,这些矛盾正是日本文化的经纬。下面谈谈一些具体的细节。第一,日本对社会的总体理念是万物各得其所,个安其分,这个理念对社会或者个人来说都具积极意义,比如许多人觉得不幸福感是由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家通过政策调控缩小贫富差距,我觉得培养国民观念也应当重视起来,毕竟差距总是存在的,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富人总是追求更富,浮躁的人总会更加浮躁,这是无法阻止的,阻止必然激起矛盾不是吗?因此,要想全民幸福,观念教育应是排在首位的。那么什么样的理念值得弘扬呢?第二,日本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汲取的养分。“诚”,僧问,吾视猛狮袭敌,不问其为兔为象,皆全力以赴,请问此力何物?师答,至诚之力是也。“恩”,这里包含了爱与人情债,要我低下头去接受别人的恩情,那不啻我回敬了他一百万元。日本人有时会对微小的事过分敏感,所以易于受伤,但是这当中包含着他们对细节的微察,以及对独立精神的尊重。“自制”,通过自我训练清楚身上的锈迹,让自己成为一把锋利的刀,驾驭自己的生活。那么,日本人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的呢?总体来说是个U形,少时与年迈时基本随心所欲,壮年强调修身约束很多。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在日本,母亲为了给宝宝断奶,有时会将辣椒粉抹在乳头上。这也太狠了吧!感谢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玫瑰][玫瑰][玫瑰]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 第(3)篇这本书是作者对日本文化的思考和总结。对我来说,因为没有小标题,看起来颇为费劲。大量的举例和分析,被用来支持观点有时也显得冗杂而拖沓,也许是我没有认真总结的缘故吧!
内容以封建文化背景到近现代明治维新,再到战后的日本,其文化通过家庭,社区,政府,教育,宗教,历史故事等一代代传承,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日本文化的沿革和思想的进程没有中断,对日本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仍有助于理解日本发动侵略的动机、战败后的日本这个国家和人们对战败的看法以及日本将如何发展和被引导改变。
日本文化的“诚”,“人情债”,“自我训练”,“教育后代的方式”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对国民的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深刻的影响,这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