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通史读后感(3)篇

给五星[强][强][强][强]了解埃及及阿拉伯历史非常好的一本书,可读性强,推荐阅读!
法老一词是对古埃及国王的特定称呼,它来自对古埃及语praa的音译,其字面意思是“大房子”。在古代埃及人的信仰中,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他代表神行使在人间的职责,维护神创造的宇宙秩序。在古埃及历史上,国王把神当作生身父亲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古埃及历史中,法老的形象是如此高大,但是随着法老文化的终结,埃及人先后遭到了希腊和罗马人的入侵和统治。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开始传入埃及,法老的形象开始发生了改变。《圣经》中记载的法老形象开始变得专横残暴起来。埃及法老压迫以色列人为奴,导致以色列人不堪忍受其压迫,最终逃离埃及。
随着基督教文化在埃及的广泛传播,埃及人对法老文化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陌生。
7世纪,阿拉伯人统治埃及之后,大量埃及人皈依伊斯兰教。11世纪初,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约400年后,阿拉伯语在埃及不仅成为占绝大多数的埃及穆斯林所使用的语言,而且也成为占少数人口的非穆斯林使用的语言,阿拉伯语成为埃及全民的语言,埃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首都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穆斯林曾对前伊斯兰时期的埃及历史抱有敌视态度,并对前伊斯兰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充满紧张情绪。在《古兰经》中,如同《圣经》中所描绘的一样,法老是充满邪恶的压迫者,他强迫他的臣民像对待神一样崇拜他。后来的伊斯兰传统往往将一些法老的故事描绘成暴君原型,他迫害百姓,愚昧无知。因此,法老被彻头彻尾地与“邪恶”联系起来。
伊斯兰时期的埃及,先后经历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和阿尤布王朝的统治,后来又经历了马木路克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使得埃及人对法老文化更为陌生,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成为遥远的过去,逐渐淡出埃及人的记忆。
18世纪末,法国人入侵埃及,打开了埃及的大门。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埃及的入侵、控制和渗透,使得埃及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埃及人民蒙受耻辱,从而唤起了埃及民族意识的觉醒。从1919年开始,埃及人民以新的、空前未有的力量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埃及开始形成了以柴鲁尔为领导的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华夫脱党。鉴于埃及局势的严重,英国不得不于1922年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是,英国仍旧在埃及享有驻军等特权,埃及不过在名义上成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从1922年到1952年间,埃及进行了立宪君主制度的艰难尝试,但是由于英国势力的干涉、本国封建势力的勾结、华夫脱党的蜕变,最终导致埃及宪政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历届埃及政府都无法将英国人赶出埃及,实践证明,华夫脱党既不能解决埃及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困局,也无法真正实现埃及民族独立和宪政民主,它与旧制度一起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发动“七·二三革命”,勇敢地担当起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重任,废黜了国王法鲁克一世。1953年,埃及共和国正式诞生。从此,埃及人民洗刷了耻辱,收回了国家主权,埃及重新回到了埃及人的手中。
在当今的阿拉伯世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阿拉伯世界存在着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宗教认同等多元认同,它们相互纠缠,相互交叉,难以理清。纳赛尔以高超的宣传鼓动艺术,号召阿拉伯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努力,保卫国家。尤其是他果敢地从西方列强的手中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埃及所有,以及他那慷慨激昂和坚定不屈的爱国演讲,更是吸引了广大阿拉伯民众的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但是,纳赛尔拥有绝对权威的秘密在于军队是埃及的真正力量。纳赛尔政府是独裁的政府。实践证明,纳赛尔只是一个开明的“法老”,接地气的“法老”,他的统治仍旧依靠专制来维护。
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统治时期,埃及政府再度提升了辉煌的法老文化的地位,以此唤醒埃及民族主义的认同,从而超越了纳赛尔时期的埃及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认同。但是,萨达特喜欢独断专行,生活作风奢侈腐化。与纳赛尔相比,萨达特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法老”,尤其是他在不被埃及人所理解的情况下,擅自与埃及的宿敌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从而他被埃及人痛斥为“叛徒”,自然萨达特最终倒在了伊斯兰激进分子的枪口之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埃及历史上被刺杀的“法老”。
萨达特被刺杀后,穆巴拉克在国家危难之际登上了总统位置。虽然穆巴拉克曾经处事谨慎,忠于职守,显示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卓越才能,并深得埃及人民的爱戴,连续5届当选为埃及总统。但是,穆巴拉克政府的高压统治、贪污腐化遭到埃及人民的愤恨,持续18天的民主示威游行将穆巴拉克这位政治强人推下了政坛。接下来,他的命运更为悲惨,数次被关进铁笼接受审判,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穆巴拉克的铁笼,说明独裁、专制是一条自绝于民众、自绝于世界的不归路。
从纳赛尔、萨达特,到穆巴拉克,埃及共和国的领袖虽也曾想运用现代化的意识治国家,但他们却沉湎于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和严密的政权体系来约束人民。穆巴拉克的铁笼审判注定他成为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位“法老”,他的下台宣告了强权政治的倒台。
埃及,这个古老沧桑的国度,屡经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如今绝大部分中等阶层和上等阶层的埃及民众,对于法老文化所知甚微。作为世界上收藏法老埃及文物最丰富的开罗博物馆,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但是埃及人,即使是居住在开罗的埃及人,却几乎从来不去参观。当身穿阿拉伯长袍的埃及人,手里拿着导游书穿梭于各个古代遗址之间时,他们的脸上往往充满了疑惑之情。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国土上的这些破烂不堪的古迹和遗址,为什么能吸引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造访。对于广大下层的埃及民众来说,法老文化只是他们发展旅游,吸引外国游客,赚钱谋生的工具而已。
埃及通史读后感 第(2)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文明的更易,必然有它说再见的理由,伊斯兰既已经在一片土地上生根,再说恢复公元前的法老文明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对过去抱有尊重,发现及探知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做的不够好,那就再努力,去促进人民对于已消亡文明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兴趣去重现曾经的美好,这样很足够了啊...可若把坟墓中的亡灵对重生寄予的希望硬是强加给活生生的埃及人民正常的生活和已经绵延千年的意识形态,这才是真的天方夜谭。评论区甚至出现伊斯兰非本土文明,呼吁重新回归他们所谓的“法老时期的本土文明“的想法,那何不让我们都回归铷毛饮血的野人社会呢?马克思没教会我们用历史的前进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么,异想天开谁不会,但得保持正常人的思维模式。毕竟,法老文明已经被埋藏了,现在发掘的遗迹不都是通过坟墓陵墓才保留至今的么?可你去埃及大街小巷看看,那些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那些装饰,那些人们的生活习惯,他们使用的语言,那一样是一种辉煌文明的体现啊,而那才是最鲜活的,最旺盛的,跃然眼前的,1400年的路难道很好走么,需要人们这样抵触它,自动过滤它带来的美好难道是人类的新型功能?眼前的不去珍惜,而人们,为何总在叹息已逝的,等到明日黄花,伊斯兰若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又该怪它,怎么不等等你了。
埃及通史读后感 第(3)篇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我总觉得埃及与中国存在着许多的相似。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几千年灿烂的农耕文明。
当妇好为武丁王南征北战时,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也在精心准备对海民的迎击。
当李冰父子率领蜀郡人民把成都平原改造为天府之国时,托勒密王朝的法老们也在指挥埃及人民为亚历山大图书馆这座学者天堂添砖加瓦。
当法蒂玛王朝之下的什叶派与逊尼派、科普特基督教、犹太教激烈冲突时,宋朝的儒者们也在吸收佛道思想,促进新形态儒学的诞生。
拿破仑在金字塔下把马穆鲁克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后,镇江和八里桥的八旗兵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穆罕默德•阿里引入了现代工业与军事的最初痕迹,却不得不在晚年签订耻辱的条约。几十年后,完颜崇厚和李鸿章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在纳赛尔和萨达特的身上,不难找到与同时期两位中国伟人的分别相似之处。
埃及同一时代并不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和扫盲教育,也在提醒我当时的中国人付出的心血是如何的宝贵。
这本书唯一的问题,在于近代史部分过于接近几十年前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但如果能够鉴别出作者在这一部分所用的历史观,也是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