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提笔写这本书的读后感的这一刻,我的表情是微笑的,那种温柔的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或许别人看着会很奇怪,但whatever,,,),写完上句我又回顾了我的表情与正在干的事情,依旧满脸笑意与幸福。坐在佘山脚下的三联书店咖啡馆,轻音乐悠悠的飘着,60年前季康与墨存就与上海老三联书店有很密切的联系,我读完他们的传记及主要著作后,此刻在相似的空间里写读后感,好像与他们灵魂贯通了一样,激动与幸福。季康的平和,墨存的幽默,两位书痴的相濡以沫。有一种温柔的力量慢慢的改变着你,关于生活,关于读书,关于婚姻。可能受他们故事的感染,我想叫杨绛先生季康、墨存的季康,叫钱钟书先生墨存、季康的墨存。直呼字并无不敬之意,只是他们有时会彼此这样称呼,然后这两个字就有了爱的味道,这样称呼会自我催眠感觉离这样的故事很近。一见钟情。墨存与季康的初见发生在清华校园,墨存去找表妹拿东西,然后季康出寝室,刚好遇见。彼时墨存以才情是校园的风云人物,虽略古板的旧式青布,老式眼镜,毛底布鞋大大拉低墨存的帅气风度,但仍在季康心中留下了印象,此后墨存写信给季康,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便开始来往、相爱、结婚60年相濡以沫。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吃饭与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分就这么结下了”,倒更像是对于自己爱情的描述。婚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热恋的人哪能忍受别离,在他们相识的第一个寒假,他们各自回家但仍然每天鸿雁传书,最后墨存的爸爸看到了杨绛的信,对杨绛褒扬尤佳,给杨绛父亲写信告知求亲的事情,然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婚后,为照顾墨存的生活,陪他一起出国留学。一位十指不沾阳春水大户人家的娇小姐,为爱愿意做一切事情,墨存吃不惯留学寄宿家庭的饭就让会做饭的朋友写做菜步骤,自己摸索的学习做饭。从不会用煤气到烧得一手好菜,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把墨存照顾的妥妥当当的,让他有时间做学问。印象最深的是季康在医院生孩子期间,墨存每天从家里来都愁眉苦脸的。他们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我把墨水洒在桌布上了,洗一下就干净了。”“灯坏了”,我会修”。可见墨存书痴本痴与季康照顾的多么细致。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杨绛造就了钱钟书。婚姻就应该是这样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成就。钱钟书对于杨绛的评价“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个为爱敛才,洗手做羹汤;一个被爱滋养,提笔惊天下。在季康细致的照料下,墨存有很多时间学习及写作。英国牛津,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他每天泡在图书馆,养成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习惯。钱钟书先生直到去世读书笔记有3000余种,这些笔记在钱钟书去世后整理出版近30册,为文学研究做出很大贡献。出版长篇小说《围城》,很受欢迎,多次加版印刷。拥有最好的,也经历过最坏的,相濡以沫,一世爱情。1937日本侵华,祖国飘摇。他们携刚出生的阿媛毅然回国,以教育人,为国出力。杨绛组织上海振华女子中学办学事宜,钱钟书辗转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书。最后钱钟书回到上海,钱家一大家人挤在上海租界的几间小房内挨过了抗战与内战的时期。本以为战争结束后,灾难就结束了。其实苦难的日子才刚刚开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季康与墨存都被当做牛鬼蛇神来批斗,每天被叫到台上批斗,季康还被踢了阴阳头,让去打扫厕所。女婿不堪侮辱自杀了,两位花甲老人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贫困地区劳动改造。好在他们心里是坚强与富足的,文革期间仍然不忘读书,羊角还完成了《唐吉坷德》的翻译。在干校期间,季康与墨存就如热恋的少男少女,每天都彼此写信讲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墨存还会走好远来到季康的农场与她一起散步,然后再回去。(爱情最美的样子,读此书我时刻都在吃高度浓缩的狗粮,而且吃的很开心)n我们仨。季康出版几个话剧,墨存出版小说与文学评论。两人都已经名声大振,拜访者络绎不绝,但是他们闭门谢客,两位老人有几年的平静安详的时光来做学问。但是命运的捉弄总是让人猝不及防,1997年阿媛因为劳累过度,诱发骨癌,去世了。1998年,墨存因肾功能衰竭也去世了。那时候季康87岁高龄,“”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思念就18年之久,季康说她总是在梦里梦见他们,但是醒来一切都没有了。几十年相濡以沫沉淀的爱,孤身一人的生活,真的心疼百岁老人的每一日的生活与无处不在的思念。文化大革命被迫害,剃阴阳头,打扫厕所,农场劳改。所写文章《干校刘记》无一句激烈的批判与愤恨。86高龄连着两位挚爱离世,只留孤身一人在世上,这是常人所不能想想的悲伤与境遇,她只说:“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更没有一句怨天尤人。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平和而淡然一生。
杨绛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读《杨绛传》:n开始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之前听过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风雨同舟的爱情故事和钱杨极高的文学造诣,但并不熟稔。想借着这本书,给自己好好上一门关于生活课程,甚至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对待伴侣和如何精于学识。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一名极其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早在1900年代便去了日本和美国,拿到了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杨荫杭先生治学严谨,刚正不屈,崇尚革命。而她的母亲则是一名知书达理的传统女性,虽然过世得早,但和杨荫杭先生的一生仍然无话不谈,自由和睦。可见杨绛先生的家庭生活是亲密而又开明的。杨绛先生后来在东吴大学读书,又考到了清华研究院,师从吴宓等大学问家,最后还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慢慢走上了学问之路。在清华大学,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相识,最后共同走上了人生的旅程。钱钟书几年后考上了牛津大学的留英研究生,杨绛不等毕业便与其同去,体现了深厚的感情。在英国陪读期间,杨绛先生在牛津图书馆的海洋里尽情阅读,为之后的治学理论打下深厚的基础。杨绛先生的一生并不总是如意,在“抗日战争”中屡遭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上山下乡”,“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和钱钟书先生饱受屈辱。杨绛先生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生活不如意的时刻,也总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咬着牙表现出自己的坚韧和顽强,甚至在困难中发现生活的有趣的点点滴滴,这是并不容易的事情。杨绛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小说、译作、散文、日记、随笔、剧本、论文、评记,其中译作《堂吉诃德》被当作国礼赠予西班牙国王。杨绛先生于47岁自学西班牙文,花了几十年定稿,这种对生活和学问的追求值得学习。杨绛先生晚年先送走了爱女钱瑗,又送走了钱钟书先生,在经历着悲痛的同时,将两人的书籍资料一点一滴地整理和再版,将所得报酬赠予清华大学基金会,淡泊名利,无以言说,在生命逾百岁的时光中用余热回报社会和国家,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杨绛先生千古。
杨绛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用5时25分钟,浏览了杨绛先生的一生,其实连浏览都算不上,她如此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境界恐怕永远都达不到。先生是幸运的,她生在了新式家庭中,父亲是法学硕士,维新派志士。但她仍旧做到了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事情,欣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自学西语来翻译,那个年代没有各种教育机构交钱就可以学习的课外班,没有高科技的手段辅助,只有一颗求知的心。她和钱锺书的以书作为情感交流的纽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充实自己。几乎是在山顶的人,却依旧积极攀登,除了知识,没有任何渴求;也许,到达顶峰就不再攀登的人,所到之处根本就不是顶峰。想起了刘墉先生的话:读书不求功名,而功名自来;行善不求福报,而福报自至。杨绛锺书不贪图享乐的奢侈生活,而是尽自己之力,点亮了一盏盏灯,助力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
敬佩,感动!@刘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