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漫记 读后感(3)篇

正如联合国定论的那样,
西海固地区是世界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奇怪的是,
几百年来,
硬是有人执拗地住了下来,
祖祖辈辈,
生生不息!
我只能感叹这方土地充满无法解释的神秘,一定是冥冥中造物主点播了一些什么给这里,让一方人来固守它,它又反过来留住一方人。
凝视着这一派无言景色,我静静地感慨。它们在我年轻时给我浪漫和健康,等我成年了它们又给我以艰忍。大草原使我酷爱自由,黄土高原使我追求信仰。时间只能沿着我的肌肤摩擦,我心中的纯真和热情始终未变。
唤礼声阵阵入耳,
悠扬地飘向远方,
启示着人们去成功,
号召着人们去赎罪,
一些声音不会因为世道的改变而失去它原有的色彩,
不会因为遵循人数的改变而改变。
唤礼声的确是历经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也改变不了的宗教绝唱。
清真寺,
是一个地方的另外一个世界,
那里没有噪杂的声音,
没有外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没有自大自私的人 ,
每个人都平等地进入一扇门,
平等扣头,平等鞠躬。
几乎和街面一墙之隔,仿佛隔着两个世界,一个喧嚣得不亦乐乎,一个宁静得如置无人之境;一个人声鼎沸,一个剔除杂音,只剩下悠然的唤礼声;一个充满现代红尘的滚滚物欲,一个却具有纯正意念的追求与超脱。两种状态两重天,小寺自甘寂寥,除了伊玛尼,一切与它无关。
宗教可以创造奇迹,
可以让一群人在贫瘠之地安然生存,
宗教可以教人向善,向爱,向美
他在引导人步入光明之地,
他在引导人走向端庄之路,
他以自身的魅力消除人心中的恶魔,
把一切的美好留给自己。
宗教的力量留住了一方人,使他们超越了贫瘠。贫瘠只是物质定义,而精神上他们却非常充实。
也许是因为一颗喧嚣的心趋于平静,宗教的濡染使身心趋于洁净,礼拜隐去了它的晦涩和冷漠,平和地接受了我,我领略了它肃穆中透出的可亲。
清真寺大殿顶端,
新月高悬,
和平鸽昂首眺望,
注视苍穹,
无声地呼唤和平与宁静。
“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之中,唯信道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古兰经》103:1~3)
面西而立
扣问自己的心灵
心本善
神圣的芳香布满拜毯
高贵的信仰充实贫瘠的大地
万物生长
装点这神秘的世界
人本执
坚守自己原本的初心
追寻一条端庄而正直的道路
我觉得,他们是神圣的。我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全部,任何一种表达可能都是不准确的、不合适的。
死亡离我们很近,
人们畏惧它,迫切远离它,
对于一群有信仰的人而言,
它仅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无常,甚至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人们欣然接受一种回归。
因为有信仰,无常本身已经失去意义,早就被升天园取代,死亡不过是现世与天园之间的一个转接枢纽,这边的结束正好是那边的开始,终极幸福的开始。
一生积德行善,功修圆满,灵魂就放置到花园仙境似的天园,一生磨难,获得永恒居住天园的归宿是值得的。西海固漫记 读后感 第(2)篇
2018年读书计划NO.13
西海固漫记
作者:钱钧华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NO.11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NO.12初夏的飞鸟
1.因为真实,我们都觉得欣慰和踏实。
这两本书的书评暂且先搁着,等有时间在姗姗道来,第二次刷西海固漫记,第一次是跟着微信公众号追下来的。
一个非穆斯林笔下的西海固这片养我的土地,毋庸讳言,他写的这一切我都是很熟悉的,但或许是被一个外来者书写了的缘故吧,这许许多多我再熟悉不过的人和事,却一再地被我读出一种异样的真切和新鲜来。
2.即使在被联合国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真主的慈恩依旧常驻每个人心中。
看着那些灰白的照片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种植着信仰,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受到来自造物主的恩宠,也是因为封闭,信仰的一些阐述与你与我认知的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认主程度就差。造物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都不相同。
3.敬畏穿透于你的整个人生,得福质感是善功,遇难坚忍也是善功。
也许是初出校门的第一个月,各种的不适,压力,对于自己的重新认知,对于自我的重新审视,对于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重新定位,怕被物质生活冲淡了大脑本才开始发芽的小幼苗,担心恐惧,不安,压力大,重新思索来坚定自己的内心,便再次翻阅此书,愿安宁,心安。驻扎于心灵最深处的幼苗会逐渐发现成长不怕风吹雨打,依旧茁壮傲娇的成长。愿你安好。
有大格局有思想的人在去观察研究一件未知事物时怀的那种崇敬心理值得我们学习,敬佩作者的微视角,将一些小小的事情细细解刨就如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生怕自己读错了那个字,可敬的作者。
——伊雪
——2018.7.18 12:40
——于宁医大图书馆5楼
西海固漫记 读后感 第(3)篇作者走了西海固一路,此书唤作《西海固漫记》,却几乎只写了老鸦村。老鸦村偏远封闭,所以保留着较完整的回族伊斯兰风俗,保留着甘于穷苦精神上虔诚富有的百姓。整部书中几乎都是作者在采访调查中被老鸦村的伊斯兰信众精神所感动,圣颂真主《古兰经》的力量使小村和谐人际平和。但是在作者叙述的字里行间隐藏的还是可以生出多种疑问,只是作者回避了,也是隐蔽于作者自己的理想主义下了。这一点对于田野调查的客观完整性提出质疑。本想在书中看到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下,伊斯兰教文化在交融中发展的过程,没有看到很是失望。但是对作者的一个关于文盲、知识的观点很是赞同,作为中国人即使不认识汉字,认识有如老鸦村村民读懂阿拉伯文通晓《古兰经》教义和道理也不能算作文盲,只不过作为国人有所欠缺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