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3)篇

2018-07-07 05:42:11 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第(1)篇

实在是看不想去了。

不是写的差,写的太真实了,让我看不下去。心中纠结着几股味道,折磨,愤狠,怒怨,可惜,同情。画面栩栩如生,脑中不自觉的搜索着看过的视觉片段,头脑会自动3D的呈现前苏联的人脸庞,他们说的语言,想象着纪录片中,群像端坐在椅子上一言一语的道出ta们对某件事的过往、经历,这一切和书中文字形成了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阅读纪实性文学的痛是任何隔靴搔痒的文学都不能体会的。都实在是第一章看完以后,跳着读完

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没想到五个字,竟会是这么沉重。作者全书用各行各界的人痛诉了他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的历史,而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据。这一点直击人心,相比起各种人间灾难,比如离我们地理位置和时间最近的南京大屠杀,有多少人只停留在了三十万这三个冰冷的数字上,甚至连三十万都不是很清楚…有多少去南京只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凑热闹的游玩各种被开发的旅游景观,却没有意识到就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一座鬼城,literally 只有鬼才会在的城市。前人铺垫,后人消费。所谓的大树底下好乘凉?

结合着《斯大林之死》看,官僚气息可能更加严重的前苏联,对处理事故的态度让我叹为观止,感受留在心里。以后,选择善良,选择愤怒,选择清醒。

年轻人,永远愤怒,不止愤青。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第(2)篇

这几天看这本书,看切尔诺贝利的纪录片,看各种核爆炸的新闻,常常感到有无法言明的情绪,做的梦也与此有关,仿佛我也是切尔诺贝利人,和他们一起经历了这场事故。

以至于这几天的“嘉兴巨响”、“杭州巨响”,今天早上的一阵巨大的春雷声,我都在幻想是不是秦山核电站或者其他哪里的核电站发生了爆炸,而政府或许为了不引起恐慌,为了维稳只告诉我们是音爆现象;我在想幸好风是往北边吹的,辐射云暂时不会往我们这边飘,但它依旧污染了北方;我在想今天早晨下的雨会是黑色的吗?我在路上走的时候,会发现亮晶晶的辐射物吗?我在想,佑铭操场的那个防空洞的铁门早就生了绣,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许早就是垃圾和老鼠的家园了,我们人这么多藏得下吗?

这本书不单单是简单的纪实,它如实地讲述了经历重大变故后依旧深受其影响的人们的回忆,或者说悲鸣,其中很多故事让人感动流泪,很多想法令人深省启发。尤其是在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反应炉的爆炸,便如同共产主义的爆炸,人们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渐渐崩解……

很值得一读呢。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第(3)篇

一百多个切尔诺贝利的经历者慢慢的讲述那些自己的故事。作者没有过多的加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听他们的讲述,然后详细的记录了他们的沉默,哭泣,还有不想再说下去的神情。他们本来只是平凡人,只是一下子就成了切尔诺贝利人,一个特殊的生物体。书中的很多切尔诺贝利人一遍遍的问到底谁要为这件事负责,为他们负责。他们找不到可以申诉的人,他们只是牺牲者。看这本书就好像真的坐在他们面前听他们叙说,我们理解,但是我们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永远不可能真切的体会他们的担心和害怕。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看着曾经的那个人变得畸形,他们是怎么熬过一天又一天的呢?书中的很多人经历过战争,他们不害怕战争,但是他们害怕这场比战争还可怕的灾难。刚开始看这本书,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但是读着读着就想要知道更多的真相。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