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12-18 17:33:36 读后感
彩云之南
作者:比尔·波特
这本《彩云之南》是其最新力作且全球首发。他从香港出发,经广西,过贵州,最后到达云南,以生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记录了“彩云之南”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带我们领略西南边陲地区少数民族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 想比于比尔的《空谷幽兰》《黄河之旅》,《彩云之南》文笔的细腻程度有些折扣。这是少一颗心的原因。可能是相比大气磅礴的北方文明,南方之韵有些柔美。
  • 比尔的彩云之南之行于1992年。文字是记录历史的最好形式,而照片是凝固的历史,相比于文字记录,我更倾心于照片。虽然文中的配图很少,但至少让我对于20多年前的老云南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比当今的社会,实有历史变迁之感,感怀特甚。
  • 旅行笔记似的记载,山水风光,各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民情,起源神话。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穿插其间,有意味,不限制只为游而游的中国式旅行。
  • 看书之前,已经旅行过了好几个地方。此刻翻来《彩云之南》,像是在回忆自己所走过的路,读起来有很重的怀念感和亲切之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感觉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你才会感受到特别的美。先玩,在看书,别走感觉。
  • 外国人游中国,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都不同于国人。文化使然决定了旅行的独特感受,于读者也是站出来,看清楚的立场。
  • 入乡随俗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功课。
  • 更佩服比尔,每到一处都会认真做功课,买关于所要了解的民族相关的书籍,了解民族文化,于主动,于热爱,于尊重。一个真正的旅行者。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要使旅游充实不容易,事前的攻略不仅包括食宿、交通,更要掌握景观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料,有利取舍。

比尔书中看似信手拈来的掌故,背后是多少资料的积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民俗、神话、文学、宗教等各个方面,信息量非常庞大。可以想像,书中出现的有时只是一两句话,可能就得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而来。今天有互联网,可以快速占有资源,而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艰辛,更何况还是一个外国人!

这种艰辛,不仅来自大量占有资料,还来自尚不发达的交通、住宿条件,以及当时对外国人的封锁。

不过,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有最大的益处,就是真实,那些相对封闭的佤寨、侗寨等少数民族村落,可以最大程度真实地反映各个民族的原始形态;而当时已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往往乏善可陈,更不用说如今的人为与刻意了。

这种人为与刻意还反映在景点的题词与刻字上。题词与刻字在人文景点是一种增色,也是人文景点的组成部分。但对于自然景观,就值得商榷。比尔更是毫不客气地称“石林”的题字者为“厚脸皮的书法家”,可以称为文化差异,但或许更多的体现一种对自然的态度。

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一些地区未对外国人开放的原因,或者是译者对原著因某些禁忌有所删节,书上的布朗族、彝族只是用复述两个神话传说就成了两个单独的章节,未免有凑字数的嫌疑。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1992年,波特从香港出发,沿珠江到广西,又从广西出发,游览了中国的云贵地区。云贵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不过七百多年,从历史看,历来都是官员的流放之所,少数民族聚居的蛮夷之地,谈到文化,确实有点弱,所以老波特就直接在书中写了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传说和习俗,就是一本游记,记录下这个美国老头一路行程的所见所感,白描手法,看的很轻松。整本书里让人震憾的是第二十五章,云南石宝山,这里有着中国最独特的摩崖石刻群,是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石像恢宏庄严奇特,除了有庄严的佛像,还有着生殖崇拜供奉的女阴,真不可思议哈。92年,比尔波特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居然还有这么好的精力和体力,长途跋涉在中华大地的版图上,看尽中国的锦绣河山,并留下文字记录,就这份坚持和执着,也是让人钦佩的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