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_读后感_2400字
《看见》_读后感2400字
第二遍看这本书,第一次是高一的的时候吧。时隔六年,才发现自己那会其实一直没看懂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太硬了,我到现在其实一直也没消化。也许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经历,需要实践……
记得那天晚上朋友实习结束,公司经理送了他三句话:做好人,学好技术,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认真地想了想:做人是我们生来最基本的功课,但其实是一门贯穿一生的学问。学好技术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磨练出来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吗?为他人奉献出一点东西吗?或者引导别人往真理的方向进一步吗?文明开化启蒙不在于传播新理念,新知识,而首先在于摒弃旧理念,那些蒙昧无知。人很多偏见愤怒来源于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你根本就感受不到理解。
有些事,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我觉得真实永远都太沉重,代价也极高。人性也太复杂,永远也猜不透,有的时候也许无知一点来的更快乐。但是就要宁愿一直蒙昧下去吗?至少能看到一点真实,自己能够有一点思考,那是最好的了。文明开化启蒙不在于传播新理念,新知识,而首先在于摒弃旧理念,那些蒙昧无知。人很多偏见愤怒来源于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你根本就感受不到理解。就像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想,也只有只能在生活中慢慢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一些东西。了解的越深入,就越真实,但也就越不好做评断。人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好坏善恶就可以完全划分的开的。
人在这个社会上,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时刻要想着自己身后自己身边甚至自己的后代也要生存,如果把所有的利益都占去了,把所有的资源都利用完了,那么还剩下什么呢?我们总是走的太快,一直在追求数量,但是质量呢?可持续发展呢?公平问题呢?事实的真相呢?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我们能否跳出制度框架来看问题?我们能否跳出思维定势分析问题?这一切都是这样的吗?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了,还有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是个特殊的物种,人有感情有意识,有能动性。我们一直渴望了解这个世界,渴望用简单的公式或者规律去概括这个世界所有。但是可能吗?从蒙昧时期的认为这个世界有神灵,到相信虚无主义。走到现在我们越来越相信其实我们所认识的所看到的只不过是真理的影子,我们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自己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无所知,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确切观察到这个世界的全貌。事实上,我们离真理还很远。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我们观察我们经验得出的结论,我们想要获取真理,首先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只有无知和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才能推动我们去质疑,去推翻一些我们思维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千奇百怪,也太复杂,没有人或者事是可以简单地放在一个框架里笼统地去解释,或者一个简单单一规律可以发现的,我想这也就是社会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因为社会包罗万象,在所有的领域都有我们值得去研究的对象。
我也越来越觉得,当自己不懂的时候装懂是最可怕的,因为实际上你就是去了深入了解这件事的机会。当我不懂的时候,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闭嘴,静静地听……
“为什么”“真的吗”真的是推动我们去发现去探寻真理的最好手段了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我昨天想说的其实就是,在我了解越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其实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样。为什么胡适说独立之精神,那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这个纷杂的社会,很容易被一些所谓权威所谓思维惯性所带偏。你有怀疑过吗?这一切到底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其实是什么?它原来的面目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以一个这样的面目出现?它出现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我觉得我远远比我自己想的还要蒙昧无知的多。如果不了解多一点真相,多一点事实。那么就一直成为偏见的附庸。
真相的探寻往往令人不安,令人费解,我在书中看到了很多以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也不想去想这些东西,但是有的时候越想就会越觉得自己真是懂得太少了。
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我始终相信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描述,让你感受到真实的世界。真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写下的文字,往往是带有温度的,像一股暖流,流淌到血液里,感染他人,甚至化作晶莹剔透的精灵,飞出眼眶。通过一些人的文字,我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到一些场景,你用心,真的可以感受的到。
柴静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我看到的一句话是这样的——信息爆炸,主要的因素是大部分信息由资本驱动,以流量为导向,因此人们会接受到各种标题党的推送文章,不管内容好不好,标题一定得惊世骇俗充满悬念吊足胃口,因为这样才可以吸引读者点击带来流量,而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于你看到了信息怎么过滤,怎么判断,用你自己的思维方式输出什么。人们常说有趣的灵魂,但实则何为有趣的灵魂?当对方拥有高于你的信息密度时,对方的一言一行你都会觉得很有趣,而这信息密度的构建,则来源于过滤大量信息后的沉淀,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便是一个人的才华所在。
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漫长的功课。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我想的太多想的太深,但是至少我不否认我愿意去思考一些东西。我始终认为,如果你认为你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那肯定会少很多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