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3)篇

太累了,黑色幽默果然是让人读起来很累的幽默,压抑的幽默,负担很重的幽默,荒诞又纪实,可笑又真切,痛苦又欢喜,压抑又轻快,不想面对又无处可逃。黑色和幽默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它的一切都是一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细节中隐藏的就是真正的世界,上帝已死,然而上帝又仍存,然而上帝终究无用于世,黑色幽默救不了世界,黑色幽默甚至逃不出矛盾,作为现代派的一个支派,黑色幽默带有很浓重的现代派特征,也带有现代派明显的缺陷,叙事混乱,尽管《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尽量避免这一缺陷。其实文学评论也挺矛盾的,对于意识流小说的评价着眼点就是其破碎叙事,无结构为其结构,然而超出意识流这个范围其他派别想把握这种叙事手段就反而要面对更加严苛的法则,意识流可以任意破碎,就像《喧哗与骚动》,你不靠注释几乎读不下去,更不提《尤利西斯》了,然而其他作品想使用这种混乱叙事(这对黑色幽默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就得更加小心翼翼,既要追求混乱,又要在混乱中把握主要脉络的清晰,这真的挺难的,不得不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用得挺成功的,尽管从整本书来说还是稍显混乱,但是各花入各眼,很有可能这点混乱在某些读者眼中是锦上添花。还有一点就是,黑色幽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读者的叙述手段,或许它不拒斥读者,但是它很明显地筛选受众,说实话我就不是它的受众,整本书反复渲染卖弄一种在合乎逻辑与颠覆逻辑挑战逻辑的手法,一次两次我还能会心一笑,贯穿全书就让我很腻厌了,但是这正是本书的主要手段,它正是通过在反复结构常识和自然中达到一种荒诞到极致的目的,荒诞离奇,无理性,黑色幽默想要的不仅仅是读者的反思,它还要读者的愤怒,要读者加入批判荒诞中。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第(2)篇该书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发表于1961年的著名反战小说。小说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荒诞手法,讲述了二战时期美国一个空军中队的故事,小说情节荒唐滑稽,人物性格反常无理,对战争和美国官僚权力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本书主人公约赛连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第(3)篇在外国文学课上听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书中的一些荒诞和黑色幽默使得读起来有一点费力,但是读完之后却发现真是一部经典之作。书中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美国空军约瑟连以及其他飞行员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约瑟连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在飞行任务中死亡,而那莫名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也贯穿始终。从开始40次的飞行任务增长到80次,队友一个个死于非难,最后约瑟连拒飞,最终他有一个机会返回国家,那就是和卡斯卡上校“同流合污”。条件是约瑟连见人就要说他们的好话,虽然这样做,不损害任何人,约瑟连也要同意了,但是一想到那死去战友的惨状,那受战争迫害的老人小孩,而且听说奥尔并没有死,而是划船到了瑞典。这也给了约瑟连逃跑的动力,最后约瑟连架着飞机逃跑了,他是这本书中几乎唯一的清醒者。所以他在多次的飞行任务中总有“主角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