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行囊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禅宗六位祖师——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n达摩寺,藏名丹培林,意为“教义弘扬苑”,是江地噶举十三大寺之一,位于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达摩祖师神山,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寺院东面山壁上有达摩祖师静修的石洞,达摩寺因此而得名n二祖寺又名无相寺,位于中华禅宗第一山——安徽岳西司空山,它是中华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传衣法予三祖僧璨的道场,是千古禅宗祖庭,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二祖慧可道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司空山方圆约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8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是皖西重镇,安庆形胜,称之“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三祖寺坐落在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省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占地面积7.04平方公里。三祖禅寺在南朝梁武帝时开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1]三祖寺曾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文人游寺题诗。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黄梅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五祖寺,原名东山寺,或东禅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五祖镇东山之上,地处大别山主脉东端南沿,与九江隔江而望。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n六祖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四会贞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有历史。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时,六祖寺的建筑面积为60000多平方米,灰沙春墙杉木瓦结构。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分别由大门、前殿、后殿及左右辅以的厢房、廊庑及小巷构成一体。寺庙四面环山,山势峻俏,景色宜人。与六祖惠能寺相邻的山间,还有“六祖惠能池”、“佛堂顶”、“仙人路”、“烂布衣”等与六祖惠能当年行迹有关的地名和山名。达摩n竹林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坐落于徐州市和平大桥东首的骆驼山,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竹林寺初名青园寺,净检法师应邀驻锡青园寺,晋穆帝“敕改”为竹林寺。据南朝梁朝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洛阳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徐州竹林寺则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惠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般若,指的是“超越知识的”,没有被知识或者分别心所污染的本心——相当于吃下善恶果之前的亚当、夏娃。简单地说,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再加上“波罗蜜多”,意思就变成“无上的智慧”或者“完美的智慧”。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1]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n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n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n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是钻研佛经和举行法事。文字和法事有它的用处,但也会变成障碍。禅宗寺院强调在日常生活里修行,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涅槃,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和轮回。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持戒清净的修行者离开人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她)们进入涅槃或圆寂。白居易的续座右铭n“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n
禅的行囊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熟悉感。它让我时不时地想起年初读过的一本书《江南之旅》。当我看完本书后再重新看下作者,果然是他!突然感到有些激动。
比尔是一个美国的汉学家,他的文笔流畅,文字轻松有趣,阅读起来丝毫没有以往外国作品生涩的阅读感,这是因为他对中国的文化非常了解,加上叶南的翻译,因此整本《禅的行囊》阅读下来妙趣横生,并时不时因为他的一些语言应用而感到开心。
在书中,跟着比尔的寻禅之旅一路走来,从他的视界里看到了发展中不一样的中国,看到了中国禅文化不同的一面。
我不懂禅,更不懂佛。然而却知道禅与宗教是密切相关的。原来听说过六祖慧能大师,我仅仅以为他只是一名佛教高僧,却没想到他是禅宗的继承人。
看完这本书,我还是不懂禅。但在网络上,禅的概念却是满天飞。看到最多的,就是茶,茶文化已经与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营销概念,很多人借茶入禅,但不知道是不是能真的了解禅、随心修行禅。
比尔在少林寺见到一位僧人:延颖。延颖这样对比尔说:“大道藏在我们做的每件事情当中。喝茶、吃饭、大便,都无所谓,都是道。如果你不能在平常生活里见道,读多少书都是浪费时间。你是谁和你做了什么了无分别。如果你有了分别心,就不能见道。”
说到分别心,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在我阅读的书中,我基本不看日本文学作品。当然,不是说我所有的日本作家写的书都不看,而是文学作品我就真的没看。小的时候看《聪明的一休》时,特别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和尚,也没在乎是不是日本的动漫,再说那时候很小,也不懂得太多关于日本的东西。
还记得上中学时,看过一部电影叫《黑太阳731》,深感震撼,从此对日本文化就生了分别心。别人再怎么推荐日本优秀文学作品,我始终不看。但有一点,关于日本的一些名人传记或者生活方式的书,我却是会看的。
在这一点上,我想我是入不了道的,但那又如何呢?
关于西方人的信仰,因为文化不同,导致信仰的不同,我听说的太多都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基本上没有听说过信仰佛教的西方人,但这不能说明就没有,比尔这个美国大胡子就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正因为信仰,所以才有了他来到中国开启了寻找禅宗之旅。
不是每个修行禅宗的僧人都能没有分别心,所以,比尔在寻访禅之旅中就有人认为比尔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更不能真正理解禅宗而怠慢他。对此,比尔也无从解释,这也正常,一个普通人一旦认定了的事,是很难扭转原来的观念的,更何况是一个有信仰的僧人呢?
对于比尔来说,面对这样的误解,那又如何呢?
随着比尔的行程,我看到他书中有这么一个说法: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同样是延颖这样说:“有些人那些有学问的僧人请教修行方面的问题,这完全是浪费时间。修行可不是从学问、从书本中来的。修行是从心里来的。禅宗是不依赖文字的。”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水,水若执意于容器或者形状,那么它必不被万物所需。水尚且如此,何况道呢?
感谢阅读,我是彦绫
2017.11.7
当你开始过简单的生活,感受当下的生命状态,心中便是世外桃源。
----题记
这是美国汉学家比尔的一次朝圣之旅,比尔沿着禅宗六位祖师的足迹,追踪寻源,以行走的方式修禅悟道,于是便有了这本«禅的行囊»。
关于什么是禅?我不敢妄评,虽见过关于禅的诸多文字解释,然而以文字见道,就如以手指月,从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三祖僧璨不作不食,可见禅是一部无字书,需要用心去看,用身去体会。
比尔不远万里辛苦跋涉寻觅每一位禅宗祖师的生活轨迹,每一个道场,每一座佛塔,每一位遇见的有缘人,都是将过去与未来联结融合的一个交点,这些交点引领着比尔的心和身体行走在知觉禅的路上,这些知觉成就了比尔的朝圣之旅,本应严肃的朝圣之旅在比尔的笔下幽默诙谐,法事间隙偷跑出去加秋裤,跟宾馆前台砍价,享用泡澡和葡萄酒,书中最后的章节比尔讲了自己的家事和偶遇的流浪汉的故事,你会发现比尔也不是一个生活在真空里的人,他和我们一样,有欢喜有忧虑,也会患得患失。这一次的朝圣之旅对于比尔是一次出离,从无家,无始,无相,无心,无终,比尔了悟到无就是空,空就是全部。
也许我们达不到比尔的精神境界,但可以先尝试接纳,接纳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一日重似一日的行囊,从容地背着它而不是把自己处于舍还是弃的两难抉择中,怀着一颗平常心,过简单的生活,感受当下的生命状态,心中便是世外桃源。也许某一天你忽然发现行囊里装的不过是些幻影罢了,你的行囊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