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_精选读后感_600字

2020-01-02 16:28:02 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_精选读后感600字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 安德烈合著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

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 同龄,八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德国。

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这本书不仅仅是两代人妈妈和儿子之前的情感沟通,也揭露了很多问题,诸如种族歧视、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等等。相比《目送》 ,这本书在情真意切的同时又稍显严肃,另外也可能因为看完《目送》已经些许了解到龙先生的风格和写作背景,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这本书似乎作为消遣类读物没有那么好看。不过,不作为消遣类读物,而作为深刻的文学,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每读完一篇就想好好的去写一篇读后感,去谈谈自己对那些事情的看法。又或许,我作为读者,也可以给龙先生或者安德烈写一封信,真正去和他们这两个当事人对话。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