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挺经 读后感(3)篇

2018-12-20 22:45:19 读后感
挺经
作者:曾国藩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挺经 读后感 第(1)篇

根据APP的提示,看完《挺经》这本书,只花了三十六分钟。第一次知道,原来我看书也可以这么快。nn在慢慢读完《曾国藩日记》之后,对于他的一生有着大概了解,相关内容看起来就轻松了很多,初步理解并非一件困难的事情。当然,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我还是明白的,不至于到自以为是的程度。nn历史之中的人和物,我的兴趣并不大,倒是对于那些发生在其周围的事情,怀有十分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看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在意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只是像看小说那样关注情节桥段。这样的阅读方法,导致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弊端是:与人聊天的过程中,关于某些观点的精彩阐述,如果对方问起哪个朝代哪个地方哪个古人,我往往只能呵呵一笑说不知道。我看过外国名著并不多,比较有印象的只有几本,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基督山伯爵》和《百年孤独》。而直至今日,仍然不记得那些作者的名字。曾经也想过要有意识地记忆一下,因为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只是内心始终对此有些不以为然,自然也就很难从习惯上进行改变。以前没有在意的,现在依旧没有重视。曾国藩指出士人读书有三要,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读书这么多年,有恒这点勉强靠边,虽然看的基本都是小说。至于有识,问题也不大,毕竟经常会被高手碾压。关键的是第一要,“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对我来说,只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个缥缈传说。于是,还未开始,先输一半。

挺经 读后感 第(2)篇

曾国藩挺经十八诀:一、入局;二、励志;三、坚忍;四、刚直;五、克己;六、笃学;七、爱民;八、识人;九、英才;十、驭下;十一、纳言;十二、浑含;十三、治政;十四、整军;十五、决胜;十六、自强;十七、外交;十八、峻法。值得研究。曾国藩这人我一贯不太喜欢,因为我少年时读的历史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而那时的历史书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正义的农民起义。至于太平天国尤其是洪秀全在今天看来是什么性质什么人物,当是另一回事,但却深深影响了我的观感和评价。正如现在大兴儒学,我们这一代人,批判孔老二的伪道士已在幼小心灵扎根了,很难彻底清除。读友土土点评此书:“过度解读,信口开河。”并指出:“二十多岁的曾国藩进京赶考恰逢慈禧六十大寿”——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曾国藩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n读友辉查证:慈禧太后1835—1908;曾国藩1811—1872。读友土土并认为原文和翻译部分挺好的,看白话已是内容流失。吉林文史出版社的这本《挺经》,署名曾国藩,实为无署名者之解读。有机会找一无解读之洁本是必要的,最好是连翻译都没有。名人名著,可以译、可以注、可以序跋;千万别逐字逐句过于解读。自己的想当然,另起文章,岂不更好?n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1月;32.00元,折后电子书11.99元。

挺经 读后感 第(3)篇

1,本书是否挺经存疑,内容有书信有日记,有断章无注释。即如此,原文内容依然光熠熠生辉,发人深思,给人激励。2,本书点评有些多余,牵强附会,本可略过,又怕错过,干扰阅读。3,有人以著述立世,有人以德行立世,有人以居功至伟立世,占其一即可称伟人也。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者均占,千古称奇。4,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实则即为圣贤也是禽兽。用阶级分析法再看曾国藩,他无疑为统治者的楷模,但他视下层人民生命为草芥,大肆屠杀农民起义军,忽视人民意志,一味对外妥协,不仅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也是其人生污点。5,挺是曾国藩做人治学处世观点的总结,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表明曾国藩不仅在当时是睁眼看世界的,也是少有务实身体力行去改变时局,徐图自强的人。其价值不只在当时乃至现代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