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_精选读后感_700字
《月亮与六便士》_精选读后感700字
世界是个群体,让追求自我的人显得有点放弃治疗,不合群宜;而人是个个体,让追求认同的人总感觉缺少自我,随波逐流。
月亮,还是六便士,这是个问题。斯朱兰选择了月亮。喜欢他的人将他的挣扎自拔投射于自身,理想个痛快;讨厌他的人将他的自私随欲驱逐在外,自私个疯子。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人性的光辉与光暗,都得公平的探寻。
很多评论都提到刘瑜的这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想也是想强调:生活再现实,但理想不失。当你心有所住,非往不可,无法自拔之时……便如心中有月,妙不可言。
但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同样也应看到:一直看月亮,眼睛也会瞎,就像斯朱兰。理想,现实,一对双生子。本就是生活的两面,缺谁生活都得残疾。我们需要理想,也需要现实。低头忙生活,抬头看自己,必不可少;在理想中现实,在现实中理想,未必不能;拥抱更好的生活,追求完整的自我,也未必不可兼得。
因此,我们实在不必献媚于理想,也不必因现实而谄媚,对两者也不必死拘于一。一份光芒,一份实质。既要深入生活,做自己;也要跳出生活,做常人。有自己的领地,也有别人的生活。有独立的精神,也有自由之思想。
傅雷先生说的:“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i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In love and life, one “human” can change everything.
对此,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无疑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