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译林) 读后感(3)篇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读初中时,在隔壁的大哥哥家翻到过,可那时根本没有人来指引我读读这本名著,爸妈有的是忙不完的事,根本无暇顾及我的休闲时日如何消遣,那时的自己也算是浪费了大把美好时光,所幸现在我还算年轻,能及时补偿上这久已空缺的精神粮食。真正接触这本书是在微信好友的强烈推荐下,保尔的影响力似乎对他挺大,或许是我没有生活在革命气息下,更甚于从出生到现在也没有经历过太折磨人的苦难,所以有很多东西在情感体验上没那么深刻。但保尔终其一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坚持,却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去学习的,犹还记得之前学过的一首歌《钢铁是眼泪炼成的》,眼泪纵然是人类情感的突破口,可保尔作为钢铁的代表人,展现给我们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是屡战屡败后的重头再来。
十二岁的保尔·柯察金就已经被丢进了社会的大熔炉,稚嫩无知的他得不到哪怕多一点的关照,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欺压和凌辱,所幸他还有男孩子身上的一股冲劲,但两年的杂役生活让他心中更为那些穷苦人鸣不平。直到后来遇上朱赫来,保尔才算接受了真正的教育,这位革命斗士不仅教他拳击学会自卫,还在他内心培养了朴素的革命热情,思想上的潜移默化正在给他开启一个光明的出口。而后跟冬妮娅的不期而遇,以及她推荐的小说《牛虻》大大的震撼了保尔,他反复读里面的故事,越来越为牛虻的壮烈牺牲而深深折服。所有的成因都一概俱全,保尔最终肯定革命者的身份在当时就只差一个契机了,刚好解救自己的恩师朱赫来让他开启了在革命路上的第一步,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从来没有说干就干的冲动行事,一切的行为背后都凝聚着思想上的点滴变化,就好比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都是蓄谋已久。
保尔在情感上是有缺失的:第一位女友冬妮娅因为阶层关系,最终不欢而散;第二位女友丽达因为自身对她的抵制和怀疑,最终无缘相爱;第三位女友也是他的妻子达娅,他们之间的情感基础完全是出于革命精神。其实,从三观的相似度来看,丽达和保尔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只可惜他们彼此错过了,在这一点上,保尔是不如谢廖扎幸福的,至少这位小布鲁茨扎克曾跟丽达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至于冬妮娅,她最终跟一个有钱的工程师在一起了,很难猜测她再次在铁路站遇上保尔时是何等心情,毕竟他们相爱在情窦初开的懵懂年岁,只可惜出身不同对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再说回达娅,她可以算的上保尔在革命事业上的延续,他帮她脱离现有的社会环境,尽自己所能一步步帮助她指明出路,甚至当她正式成为一个布什维克时,保尔愿意还她自由之身。一个多么值得女人倾其所爱的男人,可惜他的爱情却不那么圆满,这也在告诉着我,人在某一方面有卓越表现时,背后总也有被舍弃的东西,唯有知足才能无憾。
作品中有一个征集党团干部奔赴前线修建铁路的桥段,条件之艰苦、时间之紧迫都是非同常人所能承受的,而四个小分队的加速竞赛,却让我记忆犹新,他们不是不苦不累不饿不冷,而是在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持续作战。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就在于不畏惧困难,哪怕是摆在眼前无法完成的事实,他也愿意多做出一点努力去改变其可能性,就像耐克的那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是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它蕴含着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限潜能。可能有人要说,明明完成不了的任务却还偏要钻那个牛角尖,岂不是浪费精力,就应该及时止损才对嘛!但我要说,比起坐着等死,不更应该去挑战一下未知的可能嘛!谁又说的好,我们不会成功呢?更何况生命的厚度本不止于安享年华,在不同的历练过程中见到自己的逐渐成长,岂不快哉!诚然,话说的再好听,也还是要你有勇气去挑战生活,别等到忆往昔时再追悔莫及,那就真的晚了。
除了保尔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榜样在作品中出现过:哥哥阿尔青、好友谢廖扎·布鲁茨扎克、克里姆卡、费奥多尔·朱赫来......不一一细数了,优秀的人总是有相同的磁场吸引着他们聚在一起,也就好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每个人的结局都不一样,尤其在列宁这棵大树倒下之后,有出国深造的,也有落入官僚主义的,似乎人们在患难的时候更能团结一致些,这也不免会动摇一些人的信念。保尔曾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做到了,他在病入膏肓之际,都没有放弃过为革命献身的信念,他还在坚持着,开始尝试用文字的力量去传播这种信仰,这跟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用生命向大众发声的方法如同一辙,让我深深的感知到了生命的震撼力。
你的生活信仰是什么?你日复一日一直坚持做的又有哪些事?我不禁要向自己提问了,可却给不出一个好的答案来,跟保尔·柯察金比起来,我是何其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且不说为大众事业做贡献,就连自身的生活规划都是一团糟。现在的人,虽然在物质基础上要更甚一筹了,可精神世界的匮乏却日益堪忧,好的品质逐渐在偷懒享乐中潜藏起来。大部分人信仰的是坐享晚年,坚持的是不择手段挣钱,其实,每个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过的好,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我始终坚信,生活的最终目的绝不是数不完的钱,我所追寻的是每一日的小确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于你一点一点的打磨和一日一日的坚持!唯有这样,才能见证更好的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译林) 读后感 第(2)篇2018年,第十本书。
曾读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如同一枚从膛口击发的子弹,不断的向前,击中目标,迸发出一团耀眼而又微弱的火星,然后,陨落消逝。将这段话用于柯察金的一生,恰如其分。
作为身处和平环境下的新世代,我很难体会在那个充斥战争与鲜血的年代下,人们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活着与前进。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柯察金的一生,也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尽管被众人推崇,可对于我而言,除去敬重,却也有些不同的疑问。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正是人生中心理,体力巅峰的时期,却只能躺在病床上。如此透支自己的生命,值得么?从理性角度考虑,一个能健康工作奉献四十年的人,和一个透支生命,只工作了几年的人,即使他的任务再重大,在时间的面前,也会逐渐淡化,抹平。柯察金的身体,若论起原因,战疮可占一半,可另一半,则是自身的忽视,积重难返。活着,更好的活着,才可以运用全功率的力量,更好的去工作,完成任务。可柯察金,在我看来,犹如一个零部件耗损却并未及时修理的发动机,本可以有着更强力的能量,却始终无法发挥最大功率,甚至于,提前报废。尽管这样说有些冷酷,可我并不想赞同这样的奉献精神。在那个年代,人员的紧缺或许是无可奈何,可在我们如今所处的环境下,此法不可取。
钢铁之所以坚韧,是由于在水与火的淬炼,在极致的两种温度中砥砺,方可成材。一个十几岁的的少年人,很难想象他是怎样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去收割敌人的头颅。又是怎样,在零下数十度的酷寒下,穿着并不厚实的单衣套鞋,去跟冰冷的铁轨和粗重的原木硬碰硬。作为一个穷苦家出身的少年人,可以理解柯察金对于布尔什维克的那份忠诚与热爱,一个带来希望的政党,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甘之如饴。而本书中,除去柯察金在团内,党内工作中,自身的逐步改变外,也能从中,窥见到一个政党,政权建立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人类皆是有自然性和生理欲望,喜好安逸,厌恶劳累是本能。在政党中同样存在这类问题。都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也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文中布尔什维克政党内部,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推行一段时间后,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意志不坚,或是居心不良的伪革命者开始暴露其物欲,贪图享乐,犹如蛀虫,开始啃食大树。攘外安内,从千年前就被津津乐道的治国之道,耳熟能详,实施起来,却也是步履维艰。只是,无论何时,为政者,当存留希望予以民众,如灯光,火种,或者说,是一个让人看得到的奔头,那样,即使身陷内忧外患,可仍不落下乘。若不然,即便此刻症状未发,但确已了无生机,再无长远可言。
柯察金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大多数歌颂的,皆是他的奉献与意志,可他自己的情感经历,却不知不觉,被淡化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伴随着三个女人的身影。冬妮娅,丽达,达雅。初见冬妮娅时,心中便觉得这姑娘一定会是能与柯察金携手一生的人,哪怕中途坎坷,但结局总归不会错。可事与愿违,冬妮娅像是男人心中的初恋一般,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是即便过了多少年后,偶然想起,也会不自觉的牵动嘴角。而柯察金与冬妮娅最后的见面,却只是简单一笔,加之文中由于当时意识形态对写作的影响关系,略显单薄。而丽达,在柯察金那仍有些懵懂幼稚的情感中,是一个想触碰,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最终逃开的存在。很多时候,一个人错过了,便是咫尺天涯,一个很小的选择,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可能就是两段完全不同的人生。而至于达雅。我并未觉得柯察金与她的结合,最初算是爱情,更像是一个哥哥对妹妹的帮助的情感,同样是当时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问题。婚姻,两个人的结合,如果是当做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帮助,总觉得少了些纯粹,多了些刻意。对于柯察金而言,抛去帮助这一因素,还有些,可能是一种孤单的慰籍,他在害怕啊,尽管他是战士,可那份孤独,茫然,恐惧,却始终在心里,不提,不代表不存在。风云际变,可相依取暖,此喻为,朝夕相伴,或许,这是两人结合,最贴切的说法。
人类的可塑性很强,意志,如同原石包裹下的美玉,没有外界的压迫,风雨侵蚀,没有工匠的一刀一锥的雕琢,不会显于人前。当今国人的意志在下降,安逸的太久了。我们要的不只是从睡梦中醒来,而是,全力以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译林) 读后感 第(3)篇之所以会想到读这本书,是因为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听到了有关冬妮娅和保尔的之间对话的一段朗诵,当时被冬妮娅那种天真烂漫所打动,同时也很为他们的分离而伤感,所以怀着对他们的故事的好奇心开始了这段读书之旅。可当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很多人都是会变的,比如冬妮娅,她从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成为一名资产阶级贵妇,我心里挺不能接受这种结局的,可这一切偏又那么真实,所以最后她和保尔的分开,也就不再变得那么难以接受了,毕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从故事开头一直到结尾,我对保尔真是既同情又佩服,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执着,他对疾病的顽强抗争,真的很能感染人,他一生都在不断挑战自己,同时我也坚定了一个真理,一个人果真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命运对他真的太过残忍了,不过最后他和达雅的结合,也算多少给了读者一点安慰。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他们都匆匆掠过,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我相信不管过了多久,保尔的形象永远都是清晰的,光辉的,保尔的精神也会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