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从唐万新到徐翔:那些在资本江湖中谢幕的大佬们(地铁大学) 读后感(3)篇

2018-05-13 22:32:01 读后感
从唐万新到徐翔:那些在资本江湖中谢幕的大佬们(地铁大学)
作者:财新传媒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首出自《桃花扇》的名句,用来呈现私募大佬徐翔从世人追捧到被捕之后,其执掌的泽熙系现状一点也不为过。资本市场,几度浮沉,徐翔追随那些一个个谢幕的身影,曾经在资本江湖运筹帷幄、执掌乾坤的大佬们,如今安在? 瞬息万变、起起伏伏的资本市场,私募大佬徐翔为何总是能全身而退?低调巨富的“涌金系”创始人魏东为什么选择死亡?新华证券因叱咤股市的“黑庄”朱耀明严重违规经营,被中国证监会紧急关闭,类似的“黑庄”何时终结?财富缔造者阚治东体味了20多年的股市烟波,如何抉择体制内干部与职业经理人的复杂交织体?“资本大鳄”唐万新,由其创始的德隆系由地处西北边陲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一度控制资产超过1200亿的金融和产业帝国,但他又因何被定罪?
从唐万新到徐翔:那些在资本江湖中谢幕的大佬们(地铁大学) 读后感 第(1)篇

唐是一个枭雄,他可能把自己都给“骗”了,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他相信,自己不是坐在火山口上,而是坐在金矿上;他相信,自己以上市公司为轴展开的产业链整合必然会创造商业奇迹,并反过来证实德隆多年来以巨大成本集中持股的英明和远见;他相信,吕梁在中科创业所宣称要做而没有做或做不到的“虚数填实数”,他唐万新本人一定能做得到;他相信,自己能够把火山变成金矿,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为了赢得时间,委托理财集中持股绝不能垮掉。唐万新相貌虽不够轩昂,但态度诚恳,激情四溢,逻辑丝丝入扣,数据顺手拈来且异常准确,所描绘的愿景令人信服,往往效果十分彰显。唐万新本人在策划及执行如此大规模行动时所表现出的操控能力,每每令同行击节赞叹。由于布局隐秘,代持安排结构复杂,甚至可能不留文字,大量信息可能只存在于唐本人的大脑之中,德隆体系内除他一人无人知晓。一位在德隆崩溃后尝试整体收购德隆旗下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说,以这种方式收购、管理旗下21家金融机构,姑且不算上同样繁杂的德隆实业组合,已足以构成对一个人能力、智力和体力的巨大挑战。枭雄唐万新以其狂想家的情怀、少见的执行力和韧劲,以及外逃后复又回国自首的举动,获得诸多溢美之词。击鼓传花似的以钱养钱,和庞氏骗局、传销有什么区别,传销的产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本身的价值无关紧要,核心的是整个传销架构的搭建和资金链的金字塔效应。你想做事还是想发财?想发财,那就闷声发财;想做事,就要按规则做。

从唐万新到徐翔:那些在资本江湖中谢幕的大佬们(地铁大学) 读后感 第(2)篇

当年的那些重大事件,比如德隆系的垮台、股改的争论、汽车业的洗牌、四大行的上市,现在早已成了过眼烟云,但那些内在逻辑一直深萦脑海。

过去财经的风格是分析深入透彻,观点独到严密。那会儿王元化还没过世,他常给财经写一些思想启蒙的文章,信札栏目常刊登一些特殊时期的各阶层往来书信,影射当今舆论御禁;林毅夫当时还没去世行,依旧在CCER做主任;而宋国青对中国宏观经济把握很准;至于后来的金融危机,谢国忠一直是乌鸦嘴(大概是他熟悉华尔街的缘故);汪丁丁则以经济学人之眼审剖中国社会。

财经杂志的事件报道则是深刻敢言,贵州的金元帝国内部持股被曝光后,当地的当期财经杂志被封购一空,以防民情哗变。德隆系的资金链分析直接导致后来证监会的介入,印象中多次股暴他们都走在了证监会前面。

06年以后,财经杂志的风格有点接近《Economist》,风格稍有软化,翻看时已经基本失去兴趣,难复当年情。后来才知道胡舒立离开财经,办了一个财新网,打开看看就是个新闻大杂烩,毫无深度毫无特色。

经天纬地谓之经才,现在无论是财经还是财新,都没有当年高山坠石那样的气势了。

从唐万新到徐翔:那些在资本江湖中谢幕的大佬们(地铁大学) 读后感 第(3)篇

   但凡所谓的成功人士,第一桶金都是很纯洁的吗?胜者王侯败者寇!自然规律。

   生命本身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次博弈过程,因为谁也没有超人的预见力,不管我们遇上什么困难我们都是要平静的接受。    智者从不与天争,亦不与势抗,而是顺势而行。故韩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自古道:民不与官斗,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谁对谁错呐?后人评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