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3)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重温了曾经写的一篇影评,即这本书的作者萧红。一个长达三个小时的人物纪录片《黄金时代》,看得人无限沉重。萧红,生于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午11时病逝于香港临时医院,享年31岁。对于这个名字,我熟悉又陌生,在哈尔滨的四年里,有呼兰的朋友,有阿城的朋友,有时会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一二,貌似有一个萧红故居,那时若不是没钱,若是不远,若是有伴,我想我是会去的。除此以外,偶然会在泡图书馆的文学馆时会路过她的书籍,偶尔会有想要阅读的念想,却总被其他书籍替代。所以关于她的生平与文学,可以说是不知一二。时至如今,在这个风风火火的纪念战争的一年,看到相关推荐,恰好刚刚重温了《京华烟云》 ,还对那如今难以理解的情感与大度,感慨自己的狭隘与渺小,还对那深厚的历史沉淀被无情摧毁而惆怅,在终于从考试中自由了的思想里,在终于辛苦追完的那个朝代里,开始认识这个更早一些的年代。如果说她的感受与才华成就了文学,倒不如说是她的苦难与经历成就了这个被当世遗弃,后世追捧的 名气。31岁的年华里,从20岁为爱私奔开始,在那个年代,被时代抛弃,在压力中爱人背弃, 流浪哈尔滨,因债被监禁,带着未出生的孩子,在那个足不出户的旅店结识同样才华无限的萧军,政局不定,文学的枪杆乱了方向,双双南下青岛,捻转上海,因爱生痛,留学日本,战争中捻转各地,不停南下,文坛名噪一时的二萧逐渐各奔东西,战争中时局注定人们选的道路不同。她在外人看来是个私生活很浪漫的人,最终与另一位伴侣一同前往香港,香港沦陷,病重术后频繁转院终于香消玉殒。一生孕育了两个生命,一个送人一个出生三天便走近了死亡,她体验着生命赋予的环境,感受着选择之路的艰辛,在饥寒和贫穷中经历边缘的生死, 寂寞和痛苦让她在文学上找到出路。她将自己的二十多岁称为黄金时代,她的黄金时代经历着摧残,经历着痛苦,经历着时代赋予她额外的磨难, 让我们痛心的看着那样一朵本应妖娆于世的鲜花在风雨中逐渐凋零。我们正在结束着我们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令人感恩的和平年代,不用被吃喝逼迫,无需躲避动荡而恐惧,无需将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却在挥霍着,在平淡中挥霍着。在安详中沉醉了的人们,抱怨种种现实,感慨生活越过越差,我们在这样的一条蜿蜒前行的思想中,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生活如此,想要生活顺从自己。可有时如此的 把自己投入一段已经沉淀了的岁月,我们像是温水里的青蛙突然跳了出来,翻身跃进了一盆冰水,这盆冰水浇透了我们,让我们看清了今天的自己与八十年前的生活。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想,那是历史,那是过去,那些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或许来说,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会经历那样一个年代,我们也不愿,世事轮回,一切未来都是没有定论的,我只想说,祈祷如此。我想说的是,那时的生活与现代的生活反差,能否将我们对别人、对生活、对世界的要求有所降低的。 能否对任何事情报一份珍惜之情、感恩之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第(2)篇19.4.12
尽管萧红老师生活的年代与自己相差太远,但读的时候也没觉得难懂。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听长辈讲他们小时候的各种趣事,其中不乏各种的“妖魔邪道”。
萧红老师的名字总和萧军捆绑在一起,起初总以为他们两是兄妹的关系,后面看了记录才知道原来能够是兄妹也许会更好吧。
呼兰河小城的故事,最喜欢和祖父在后花园的日子,也最喜欢祖父的和蔼可亲。一年不过四季,一日不过三餐。可那时的四季并非春夏秋冬,三餐也不尽是一素一汤。
读到小团圆媳妇被各种折磨导致死亡的时候,满心的气愤,各种的想要骂人。不怪那个作妖的大神,不怪那些起哄的百姓,不恨残忍的婆婆奶奶,恨那个吃人的时代。一句话,加了盐,填了醋,撒了花椒,倒了辣油,不就变得有滋有味了嘛。你说一句,她传一遍,传着传着,本来的我爱你,也变成了我爱他。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好似后面的王大姑娘,在不知道她和冯歪嘴子在一块儿的时候,夸王大姑娘长得好看,大大的眼睛,尖尖的鼻子,长又整齐的大辫子,能干活又勤快,都想让她当自家的儿媳妇。可一但躺在冯歪嘴子床上在奶孩子的野女人竟然是王大姑娘后,就全然换了一副嘴脸。大大的眼睛也变得是勾引人的媚眼,大大的个子也变得不正经起来了。起初有多好,现在就有多糟。好在冯歪嘴子是真心待她,对她也是极其上心,可以不顾他人风言风语。
有二爷和老厨师之间的互斗也是妙趣横生
祖父和“我”之间的对话也是笑料百出
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呼兰河这样的地方存在。希望那里有的是小城的平凡,朴实,善良,没有跳大神的,没有恶语相向的,没有蜚语…
晚安!全世界!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第(3)篇书的前面给我的是满满的孩子的好奇心,用小孩子特有的眼光观察着一些,院子里的铁偢与水缸,被荒弃的东西之间似乎在“相伴”,在斗气,忍俊不禁哈哈。
而开始写记忆中的人的时候,却略沉重。
周围人的愚昧,小团圆媳妇的死,死前受到的各种折磨与屈辱,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甚至咬牙切齿。一种被封闭的文化,没有对错,只有习俗习惯,当事者的反抗被当成疯子,未当事人不过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有二伯有些一些不入世,不过也带着清醒。但我觉得最清醒的,大概是祖父吧,所以孩子的眼光没有带上什么世俗与偏见的时候,我最爱与祖父玩。
冯歪嘴子是个不那么让人绝望的人物,尽管周围人替他绝望。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他也就淡淡地接受,不太在意,不太敏感,不受影响。但尽管他为自己孩子的“长大”一直很开心,我还是感受到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