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烧了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当说到“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时候,总是有个逻辑在其中被掩盖着,胜利者党同化异,胜利者以自己的观点来批判历史,胜利者按人类基因中的缺陷规则办事,让失败者的声音湮灭(如同当初历史上的失败者对待现在的胜利者一样),于是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这是胜利者的历史,但只是历史多棱镜中的一面。优秀的记者总可以从历史的亲历者,不管是曾经的受害者,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曾经的囚犯、曾经的战领者,每一个在历史事件中经历的的每一个普通人那里获取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感受,他们的言行,这些碎片将多棱镜其它缺损的一面一一粘贴上,让我们后来者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而参与者、亲历者、观察者都感受到了什么?n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做的。此书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到八月二十六日期间,围绕巴黎解放的事件。书名采纳的是阿道夫·希特勒向大巴黎司令将官发出了下列命令,上面冠以“绝密”和“特急”字样,副本分送西线部队总司令、B集团军、第一军团、第五装甲师和第十五军团。命令中宣布了希特勒对巴黎的命运所做出的最后决定:“毁灭”n当时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对是否解放巴黎,盟军参谋总部提交的文件认为,“如果太早攻占,巴黎会对我维持部队进行作战的能力造成严重限制。” 而且,这份文件又警告说:“巴黎的攻占将需要承担民政责任,这一义务相当于要维持八个作战师。” 对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来说,这无异是说,巴黎的攻占意味着他在法国已经登陆的三十七个师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部队的油源要被耗竭掉。这是他所不愿承担的风险。那年夏季,对他来说,汽油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他告诉所有登陆部队的将军,“不能让巴黎发生任何事情改变我们的计划”,这一点是绝对必要的。 ”但对于急不可耐的巴黎人来说,这样的决定是无法忍受的。即使这些巴黎人被告知,他们能够“再忍受德国人一段时间,他们的牺牲可能会帮助我们缩短战争”。而被希特勒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的冯·肖尔铁茨上将,曾经是从第一架JU-52飞机中跳了出来,空降到鹿特丹机场,第一个在西线实现了德国的闪电战。他是攻进荷兰的第一个德国军官。他会如何在军人的命令与面对巴黎的圣母院、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文明古城上如何选择?我突然地想起北平守卫将领傅作义将军当时心情会不会与肖尔铁茨一样层次丰富,或者更加细腻。还有在法国的共产党游击队、戴高乐的抵抗组织又是如何因各自政党利益的考量会采取什么措施?n而希特勒对巴黎的守军、党卫军宣称:“巴黎要守到最后一人,不论战事会造成什么破坏。” “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巴黎会不会遭到毁灭?就在此时此刻,盟军正在德国各地炸毁我们的城市。”n作者用pov(point of view)的写作手法来撰写这本书,可以相见作者最后组稿编辑的辛苦,他必须用时间为轴线,将同一个时间点,不同地点的人,包括盟军上至将领、下至能采访到参与巴黎解放的每个战士、神父、已经牺牲的但留下信件的、或者曾经打过电话给后方的,还有监狱里的、战后在巴黎被俘虏的德国军人、甚至钓鱼的人的口述,一一地对齐时间。反正我自己想想都觉的工作量浩大,但完成了确有成就感。同样,作者也做到了。POV的写作在好莱坞编剧是大行其事,这样写作方法能让二流剧本拍出一流电视剧来,就是阅读起来既有画面感有很有可观叙事感,甚至可以在脑海里构建多个画面,少了很多bug。文字工作者的能力最高境界应该是文以载道吧。此书所弘扬的道,还是人性的光辉。但结合时下我们在大力建设特色小镇、文旅产业的趋势,这本书告诉我们让每一块砖头、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故事才是王道。让我知道法国除了孟德斯鸠、帕斯卡、居里夫人、拿破仑外还有很多,巴黎的解放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让我对法国有更多的好奇。反正,我记录下作者的在书里描述的每一个地名、每一幢建筑,如果我游历巴黎,会一处处去走,去亲临现场聆听历史的声音。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好看!全书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由“威胁”“斗争”“得救”三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组成。出场人物虽数不尽数,但你却会因“亲历”每一个个体的日常细节而觉察到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的共振。在巴黎这个舞台里,有各种各样的立场,各种各样的心思。你可以看到一个将军守着帝国余晖留下的落寞背影,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厨子的日常担惊受怕,感知金发女郎的狂喜,理解战俘与战俘间截然不同的情绪。政治家们各怀“鬼胎”,各种力量争相较量,然而在琐碎的等待战事爆发,准备作战的过程中,不过也是有时晚上会失眠的平凡人,只是历史有时步履匆匆,不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在生存or毁灭的硝烟时代,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都被放大,一颗螺丝钉都能被推倒幕前,也许因了某人某天作得一个小小决定,完成的一件小事,就如蝴蝶效应般,一系列的局势都受到牵连。那些翘首以盼的人,那些经历战争已久的人,终于在“得救”时刻感到完全的心满意足和兴高采烈。然而在这种“喜大普奔”的结局里,书里也为我们展示出另一番情景—民众发了疯般地将鸡蛋扔向战败方,肖在投降后表示战争没有结束,因为回国之后会有无数“疯子在树下等着射击”。极致的快乐的毁灭力不亚于极致的绝望,因它们都会带来非理智。警惕任何一种饱和度太高的情感,是本书最终章带给人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对戴高乐的描写,起初一直是处于不愠不火的叙述,提到的场合也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在得救章笔者却展示其让人震撼的人格魅力—戴高乐在“枪声响起后”仍淡定完成宣读,这位法国前总统展示了其无愧于法国的领袖风范,我想就是在这一刻,他真正赢得了法国。本书的中文译本系董乐山先生的代表译作,虽然偶有读到不顺畅之处,而且还有人名前后文译法不统一的情形(这点犯了一个十分基础性的错误,但凡在字幕组混过的人都知道,一部剧从第一季第一集到最后一季最后一句,每个登场人物都必须用固定的译法,影视作品如此,文学作品更加如是)但总体传递源语言的那种语境和氛围的角度来看,全文的精彩程度可以让我这个“强迫症”“语法强迫症”暂时忽略这些瑕疵,而且董老在三个episode之后都给了详细的(甚至长达一章)的注释,不仅尽力成为高精度的语言桥梁,还本着考证家、学者的精神从多个角度(文化层面,历史层面,民俗层面等)对译文进行补充,让我这个后生非常汗颜,相当惭愧。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想起德国前总理下跪的那一幕,历史永远会记得人们未能遗忘或早已遗忘的过去——就如肖尔铁茨的选择,站在莫里斯饭店阳台的多个夜晚,我的心曾和他一起起伏不定,尽管早已知道结局,可是,在一万种可能中或许会有九千多次会是另一种结局。历史的归责、人民的唾骂、文明的“毁坏”……结局可以用简单的良知归因,也可以归于大势所趋,或是更深的人性、关涉到千千万万人和这个浪漫之都的理性。“巴黎烧了吗?”如今只是希特勒曾经的愤怒,也是维希政权、盟军、戴高乐派和人民努力的结果与历史的幸运。(这是看的最久的一本书了,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多天的历史,我看了十八天,书中没有太多宏大的人物,被填满的是一个个细节,几百个人的故事,看完后我甚至不能分清人名,但那发生过的,却已实实在在印在我的脑海。起初,由于新闻纪实而看,如今,却被它深深震撼。值得重读,希望下一次会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