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8-12-11 05:33:04 读后感
波西米亚楼
作者:严歌苓
《波西米亚楼》是作家严歌苓的散文集,收录了目前为止她发表写作的所有散文以及演讲稿。一共有四个部分组成:波西米亚楼、非洲札记、苓珑心语、创作谈。波西米亚楼的部分主要是讲述了严歌苓在海外生活多年,从留学到结婚中间发生的种种故事;非洲札记主要描写的是严歌苓跟随外交官丈夫出使非洲,在非洲的所见所闻;苓珑心语则是严歌苓在创作她的小说时发生的一些故事;而最后一部分创作谈是她在各个大学颁奖礼所作演讲的文字整理。总的来说,《波西米亚楼》是严歌苓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时间跨度很大,内容范围涵盖也很广,非常真实展现了严歌苓生活的经历以及方方面面。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人要如何自处?要如何好好活着?如何做一个完善的人?n整理此书的感受,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吃力。我想是因为一种阅历和逻辑的差距。我自觉是一个感觉敏锐而丰富的人,正因如此,万般念头难成一束。小时候有懵懂做画家的期许,长成青年开始着迷文学,到如今左顾右盼,除了惆怅就是处处打结的疙瘩。我已失去了解开它的打算,郁结是不通,不通是常态。人是矛盾体的统一,矛盾不是因为外面涌进来的事物互相冲撞,而是我作为一个个体在分化瓦解。《波西米亚楼》是严歌苓对自己最质朴的解剖,从“波西米亚楼”、“非洲札记”到“玲珑心语”、“创作谈”四个面向窥见作者的内心状态。提出离婚的父亲,母亲的病故,自己远洋留学生活,与外交官丈夫的情史,远走非洲的见闻,数十年如一日的写作毅力,那些作品背后的创作点滴。读它之后我对严歌苓的想象彻底崩塌,我绝想不到她对自己的严苛至此,我总以为是天赋让她绽放如此,却原来每个人都在困苦挣扎中成为巨人。现实里总有人在你脚底深处,那样卑怯的活着,似乎只为在与你偶然的相遇碰撞中刺穿你,而后你忍着痛呻吟倒地,而它依然那般笃定的继续活着,依然卑微,无声无息。我觉得人性里有种冲动,那种藏起来的恶魔才有的冲动。它常常让我们平常自认善良美好的自己感到惭愧与憎恨。也让自己感到人生处处无可奈何的无趣与乏味。但凡严歌苓这样的作家对生活之情趣是如此充裕,我现在开始明白为何她写「芳华」时对人性描写上顺手拈来的自嘲与深刻是如何来的,正是情趣的挖掘而逐步完善的。作为一个漂泊异乡的华人,所见所闻所受所感无不充斥着浮萍无根的尴尬与无奈。这是畜养自身最好的养分,问题就是问题,非只有答案才能完结问题,追问本身就是对待问题的方式,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刑罚。非洲生活中有一段描写,以景以狗猫之类一厢情愿的去解构人世的复杂,这种方式的可笑本身就是以作为人类自身一员的自嘲与无可奈何的吟唱作为基调的。情曲相依,这个曲调是最内在深沉的无情在推动一种最动人的用情在附和。人在异国他乡总是容易感慨,因为空间在颠覆中一步步坍缩,因为时间在堆叠人的一层层复杂,因为人性在自嘲中一次次重生。“依布拉罕姆对这个政府早就没了脾气,问他纳了税给政府,政府拿税收为他做了些什么,他笑呵呵地说:“不做什么。”问他为什么在电源紧缺、常常断电的阿布贾看到大白天点路灯,而夜晚黑灯瞎火,他也笑呵呵地说:“一直那样。”再问他为什么满大街的孩子卖香蕉、擦车窗,而不上学,他也毫无脾气地说:“上不起学啊。”n这个“毫无脾气”真是天底下最耐人寻味的形容词。在政治乌云笼罩下的人们最是能突破人性中最可贵也最令人泄气的品质,底线是用来突破的,自己是用来践踏的。对于人的承受力,我们在自己的历史中已足见其深不见底,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文化大革命,这两千年的历史厚的令人发指。璀璨与龌龊互抱取暖相依为命,任何风光无限的时代都深深埋藏着血泪污垢,任何灯红酒绿高的背后都有晦暗阴森,高耸入云的底下是深沟蛇鼠,大都市的繁华与无情是相运而生的。我们同在一种耐人寻味的毫无脾气中无奈的在被人问起时,干涩一笑。没有比较就没有幸福,同样没有比较就不会有伤害。幸福也罢,伤害也罢,都是干涩的生活中自我磨砺的润滑剂,所谓的幸福与伤害是伤口上撒盐的多少罢了,然后结了疤就好了,而且人的成长是潜力无限的,下一道伤口愈合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于是,很快人就能毫无脾气的活着了。文中有段严歌苓对艺术图像意义的描写,写得真好,很多词我们都是对它浅尝即止。生活于我们也是如此。抽像意义来源于抽离的被动,细节本身没有意义,只有通过自我强化的变形甚至尝试破坏后才初见端倪,象征主义文学或绘画,都是对逝去的悲情进行催发的再发酵。失去的感觉其实很动人,每个人都在其中眷恋,从而获得暂时的脱离现实的蝇营狗苟,那些细节的无法跳过快进的一地鸡毛,都是透过回忆损失惨重那种悲情里渲染气氛。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这些息息相关,否则活着连呼吸都无谓,更无所谓要那么努力去蝇营狗苟里翻腾,没有重要的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能按自己畅意的姿势散着四肢,头脑里还有一堆毫无意义的嗷嗷待哺却还得强打精神貌似敬业的伺候。最后会在东倒西歪的垃圾堆里躺倒,知道一身毛病,把自己熏得不行,还是懒得为自己动弹一下。于是回看这些年,每个人都在想,为什么我是这样的,又为什么我老想起某某时候我曾经那样,最后安慰自己为什么还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呢,怕是人生皆如是吧。从这一处我能望见那一处的山头,一个模糊的身影很眼熟,奇怪的是他的动作衣着身型那么陌生,明明知道那是过去的自己,过去那些事早已不再是事,凝固了的空间像琥珀,只为我一人供奉。从以往她的小说中,震撼我的是那些人物的内在力量,是人在灾难中脆弱背后的坚韧,是人物内心外化的种种细节,是那神来一笔的巧思妙语,是玲珑剔透但绝不点破的适可而止,是透着珠玑冷僻劲道的沉着。是不可想象的人神同体般不可思议,而这本书恰恰是用来破坏这些神化形象的,它撕去了这层高不可攀的外衣,露出血肉之躯。用跨越十数年的经历毫不掩饰的露出被一次次捶打的痕迹。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是对自己诚实的,我为她的勇气和气度折服,完美并不存在,她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环境,比如作品。她创作了很多个最好最不可思议的自己,但也从不刻意修饰最真实平凡的肉身。她在非洲札记的部分观感在我读来是有些不舒服的,有种高高在上,还有些小女人的俗世形态。但人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谁不是自相矛盾的长大。重要的是她不试图掩饰这些,伟大与渺小共存才是真实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完美。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女性作家成长的心迹,一个丰富的人,多面而真诚的活着,日日写作,充满着热情与想象力,一面善待自己,一面严鞭自己。努力而沉静。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诸灵节

——辛波斯卡

我不是为了悲伤而来;

而是为了

把肮脏的湿树叶扫除,

这样会比较漂亮清爽。


我不是为了反抗而来;

只是为了

点亮小小摇曳的火光,

保护它们不被风吹熄。


空间不会是孤独的:

我会让冷杉和紫苑做成的花圈

拥抱丑陋的坟墓。


那时候会发生更多事:

寂静在我们头顶——不属于恐惧,

而是属于尝试。


我没有在这里等待诗歌;

而是

为了寻找、抓住、拥抱。

活着。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严歌苓在89年到美国留学,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她的心情随笔,记录她在美国留学的艰难,边打工、边学习、边创作。中间也讲述了她的婚姻以及随先生出使非洲的生活,最后是她出版部分书籍的随感。

89年,我刚好读着另一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同样讲述了作家的异国生活。

现在两厢对比,觉得三毛的生活更有小布尔乔亚的情调,而严歌苓的更加痛苦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当然这些困苦的经历也成为她海外文学创作的底蕴。

有许多作家都是在离开乡土后,在漂泊过程中变得更加优秀的。也许严歌苓也想以这样的经历,使自己的作品添加深度和广度,添加一层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语言共通的襟怀。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间极乐之事,无不是苦中作乐。严歌苓用她的朴素、平实、有力的文字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