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_读后感_2400字
《24个比利》_读后感2400字
•拔Flags 阅读2本书:《24个比利》、《比利战争》
•作者: 【美】Daniel Keyes
•小说类型:非虚构/纪实类小说
内容围绕真实发生的美国历史上第一宗因精神分裂而豁免定罪的犯罪案例进行写作,故事主角 Billy Milligan 拥有多重人格,作为受害者(童年Billy )以及施暴者(成年Billy),他在一宗校园持枪抢劫、绑架强奸3名女子的犯罪事实的疑犯开始被发现,此前已有前科,但未被发现患多重人格症。
围绕着罪恶审判以及多重人格精神病的诊断治疗过程,开始这个故事的展开。
作者身份: Deniel Keyes 本人,为了解真实的多重人格而在比利被收管的时候介入,频繁直接与比利(The Teacher)进行直接沟通,在比利(The Teacher )的帮助下,完成本书。
《24个比利》 阅读时间:4个小时左右, 8月31日、9月1日(周末)
相关影视作品 The Crowded Room (《拥挤的房间》)一直无法制作定档、 《24个比利》续作《比利的战争》在美国禁止出版。 这2个噱头,一时让Billy Milligan的故事成热议,书籍并畅销多国的噱头。
―――――――我是分割线―――――
《 24个比利》 一共3部, 23章,
出版发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归类:长篇小说-美国-现代 -纪实小说
翻译: 邢世阳
――――――――
关于多重人格症:用法庭上医生的话来说,多重人格症的特征,是“是否失忆”。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会产生多重矛盾的情绪和对世界和人有矛盾的看法和行为冲动。但区分是否真实患有多重人格症,是否在犯罪事实下,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和对犯罪事实进行负责的能力,取决于——主体是否在不同“人格”表现下,是否是去记忆,是否失去对肉体的控制权。
关于多重人格症的特征:- 人格分裂和发展出的人格数量,时间,特征受到主体在特定情景下的分裂动机。核心人格是指主体最初存在的人格,而分裂的人格不一定全部都由核心人格分裂出来,也存在分裂出来的人格再度进行分裂和发展的情况。
- 分裂人格的特征: 不仅是精神上的年龄、外貌、价值观不同,在生理上,不同的人格特征也会在身体能力(力量、身体技能)上出现不同的特征,“比利”们中,有患有色盲的人格,身法矫健力量强大的人格,孱弱胆小的人格。从外部看,是能够明显感受到“不同人”的感觉,但“比利”未能发展出不同外貌特征的差别,至少在与情人相处的长时间里面,马琳娜只能感受到不同性情和能力的“比利”。
- 人格的分裂,具有一定的动机,也就是说,人格的分裂是为了解决一些在已有人格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无法承受,我就会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 人格对话: 多重人格症的人在分裂最初只能基于时间的连续性和对当下场景的理解,感受到时间的丢失。从比利的案件看,发展到人格之间可以对话,可能需要到症状后期,比利的人格发展过程(The teacher人格 描述),“比利”的核心人格是最后发现自己其他人格的,而其他人格在童年时期,通过笔记记录的方式,开始互相发现并进行沟通,到最后分裂的人格之间,能够进行直接的对话和内部人格的寻找。人格之间具有对不同性格和生理特征(年龄、性别、发色、肤色、口音、身高体型等)能有直接的视觉感受。
甚至,“比利”们甚至为了生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生存、社会职责,“比利”们在类似组织管理中,“比利”的多重人格症发展到后期,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出现可以控制人格出现的内在人格角色,比利(阿瑟)制定规则,并与其他人格讨论和决议排斥和驱逐“不受欢迎的”人格。
而并非所有的人格都会诚实沟通和接受“管理”,“混乱时期”指的就是多重人格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
但就多重人格症最初的发展情况来看,并不一定所有的患者,都能进行人格的对话,有一些患者甚至只能察觉到时间的丢失,但无法发现其他人格的存在。
不同的人格,在发展和生存下,可以独立操控肉体,面对不同的场景和解决问题,而其他人格不知情。
从科学检验方法来看,“罗夏测试”是心理学上使用的投射人格测验,另外脑电波图的扫描对比,也是医学诊断上对多重人格症存在的验证。
-人格的融合:(先留个坑...)
比利是个受害者,也是一个施暴者。
从肉体归属的灵魂(人格)来看,比利拥有善良、罪恶、高傲、多才等不同完整特征人格,拥有不同的完整或不完整的价值观和成长历程。
如果将人格的理解按照比利的说法,“每一个人格都是完整的人”,那么在一具名为“比利”的肉体中,生存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管理和约束规则,是极力地希望能够遵守社会规范,极力希望做到正义。但最终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因犯罪被发现之后,表现出配合治疗(人格融合)的努力,也希望得到社会“正义”一方的支持。
关于罪与罚故事,终究离不开罪与罚的话题,从罪恶开始,以争议性的人性的罚告终。无论谁,都没有资格站在至高点,落下对施暴者的审判。而公众的评判,站在不同的立场,讨论对施暴者罪恶的度量,以惩罚的力度和手段。
故事的作者,是在看似客观的角度,书写和考证比利之所以成为比利的故事。没有讨论的是,对受害者施加的罪,终究由什么主体来承担相应的“罚”。
故事结尾,比利(里根)给作者的信中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
“情出无奈,罪可赦免”
在多重人格犯罪的语境下,肉体是人格(灵魂)的工具,受害者受害事实客观存在,工具无罪?恶的灵魂有如何“罚”?
对罪的刑罚手段基于对施暴者肉体的囚罚甚至是剥夺 ,
这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理解的“罚”。而对于有罪人格(灵魂)的惩罚和改造,往往没有那么成功。
对受害者态度和观点的部分,以及对“罚”的总结,是这本书缺失的。不知道在续作《比利战争》中,是否会提及。
最后,送一首歌的歌词,致那些挣扎中的,失去的“人格”
心很空,天很大,云很重,我恨孤单,却赶不走,往前走,多久了?
那女孩对我说,说我保护她的梦,说这个世界,对她这样的不多。
她渐渐忘了我,但是她并不晓得,遍体鳞伤的我,一天也没再爱过。泪一滴在左手,凝固成为寂寞,往回看,有什么?
说我是一个小偷,偷她的回忆,塞进我的脑海中。我不需要自由,只想陪着她的梦,一步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