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_精选读后感_1400字
《呼兰河传》_精选读后感1400字
提到萧红,中国文化界总是带着一种悲痛、哀伤的情绪来讲述的,不管是纪录片还是回忆文章,总是默默哀念着萧红的才华与故事,以致给我一种错觉,萧红,是悲凉的代名词。我是不乐意看《呼兰河传》的。因为总觉得一个一生悲凉的人写出的文字会冷。现在看来这真的想当然的大错误。
呼兰河,是萧红的家乡,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一种眷念和疏离交织的复杂情感。呼兰河,是她费尽心思逃离的地方,可是,或许也是寄托了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的地方。她的祖父,深深爱着她的祖父,何以让她“不能想象”了呢?是因为祖父在她二十岁之前便过世了?还是因为现实的生活是那么不如意,现实的爱是那么不可靠?
文字带给萧红的,是一种解脱。她是怎么从书中那个一见了园子里“鲜绿的一片”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就“觉得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就觉得她的腿“也非跳不可了”的小姑娘,成了友人回忆中那个可怜虫了呢?我有些害怕的想,那个社会果真是吃人的。
现今这个社会吃不吃人呢?也是吃的。
其实萧红还是悲凉的,这毕竟是依然长大了的萧红的文字,而不是那个在院子里玩耍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了。但是回忆性质的文章是有好处的,读者在读的时候,只要沉浸在其中,就能察觉出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厌恶,是怀念,是真不明白,还是嘲讽。
萧红在书中用大笔墨描写了那个小团圆媳妇,那个活活被婆家打死、折腾死的小媳妇。她是因为什么而遭遇悲剧呢?家暴吗?封建思想吗?小团圆媳妇死了,折麽她的人也都家破人亡了,但却更生出一种悲凉,因为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生活还是朝前走着,不论是人死与否,人疯与否,与看热闹的人来说,终究只是个热闹罢了。热的东西总会凉,所以闹完了,就什么也不剩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书中描写看戏的那段。萧红总结中国的女性是十分到位的,她们其实并不张扬,正如王洛勇老先生说的,他们平日里咋咋唬唬的,但真的面对正事了,却都手脚不懂怎么放,话不懂怎么说。王洛勇先生自然是在批判的,但在这书中看到他们,却也觉得是可爱的。几个姑娘嫁了人,平时并不怎么联系,等到了看戏的时候,母亲来信把她们都接回家。于是便欢欢喜喜激动着为姐妹准备礼物,但是见了面,却好像陌生人一般羞涩拘束。但这只是表面上,实则“她们心里,就早已沟通着了”,“甚至于在十天或半月之前,她们的心里就早已开始很远的牵动起来”。
她们送礼,也并不爽快地送。而是要等过几天,还要“寻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再“轻轻地从自己箱底里边”取出要送的礼。这时候,内心是煎熬的,也是期待的,快乐的。
刚刚我提到,现在的社会也是吃人的。怎么吃呢?依靠标签吃人。这并不是现代人的新创,实则古代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尤以董仲儒先生做得最好,他把“三纲五常”发扬光大,男权终于形成绝对优势,直到如今女性也撕不下“温柔敦厚、乖巧懂事”的标签。
萧红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现在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常在受害者身上看到攻击的话,那种“受害者有罪的”思想不就是“欺负老实人”的一种吗?你老实,谁都可以踩一脚。于是阿Q就欺负小尼姑了,于是苔丝的故事是悲剧(就不举现实的例子了,扯不清)。
不管怎么说,呼兰河旁的小姑娘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希望文学界能对萧红多一点快乐的回忆,不要让她去世了还活的那么悲凉。来一点烟火气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