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窗边的小豆豆(独家定制版)》_读后感_800字

2020-01-19 02:59:47 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独家定制版)》_读后感800字

身为教育者,对小林先生的许多做法都表示肯定、赞赏和敬佩。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这些自诩老师的人尽管知道该怎样做却往往不能执行或执行得不够彻底,所以看着这部小豆豆的回忆录,不禁一边重温理论一边反思学习。

小林先生这位优秀的教育家怀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创办了巴学园,尽管在豆豆助的回忆中校园充满活力生机与欢笑,但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校长先生一定无数次绞尽脑汁迎难而上。虽说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很先进,但如今看来已十分普遍。我敬佩他不在敬佩他的理念,而在敬佩先生本人的精神,那种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精神。当代园丁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些科学思想,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还有倒退现象?因为说和做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

作为老师,头脑中知道三爱两人一终身,背得出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清楚法律规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每一位学生。可到了实际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思想行为却极易被情绪左右。另外横行于世的班级授课制、规范教学都束缚了老师和学生自由的灵魂,这样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

像小林先生奉行的那套主义当然很好,它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潜能,给予他们保护壳,保住自信坚强和勇敢主动。可是这样的主义在如今社会注定短命。首先孩子不能多,多了老师照顾不过来,顾此失彼无论从身还是从心都难以因材施教。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是个大机器,批量制造有用的人才,班级授课制像一个套盒无法兼顾所有人的个性。其次这种模式收效缓慢,它不能立刻使人们看到结果,家长只知道孩子们仍不会写数字5,却不知道他们的小肌肉群已经发育良好。一时的长远蒙蔽人们的双眼,就像书中那个被强迫转校的孩子,就是这种冲突下的牺牲品。

当我们对课程提出要求时,其中一般包含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理想当然还是要有的,尽管它难以实现几乎不可能实现肯定不会实现,就像GC主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