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_读后感_1700字
《刀锋》_读后感1700字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小说中的主线人物,无不活的这般精彩,浪漫,问心无愧。这几个人物,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我们的拉里莫属。为了寻求自己内心渴望的真理,放弃了事业,放弃了婚姻,放弃了金钱。这些外物的欲望,对于拉里来说显得压根无足轻重。挺佩服拉里的勇气,但是只是羡慕。这种浪漫主义色彩,说实话,我做不到,也不可能去做,因为他太浪漫了,以至于在我看来是虚无缥缈的,乃至荒谬的。放下的东西太多了,为了内心的笃定,这么克制自己,真的有必要吗?
- 现实主义:
这个代表人物,是我们的伊莎贝尔。从我个人角度看,他是爱拉里的,近似于那种母爱。从他和拉里第一次出场的对话里就能看到,我们的伊莎贝尔对拉里所拥有的那种占有欲是多么的强烈。以至于后来她和拉里分手,拉里想和苏菲结婚的时候,她也想着横插一脚才甘心。庆幸的是她成功了。插的这一脚,苏菲恰好正中下怀,乃至后面消失,开始堕落,直到最终落下悲惨的结局。
作为一个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人来讲,伊莎贝尔的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错。从小就在这种优渥的环境下长大,衣食无忧,接触的也是上层名流,哪里有什么理由让自己去跟一个“不求上进”的穷小子。
对伊莎贝尔来讲,真爱能怎样?嫁对了爱情又能怎样?我可不想今后的日子天天陪着你,啃着馒头,喝着白开水,傻乎乎的和你看夕阳。更不想我们将来的孩子连良好的教育都接受不了。一切都因为你为了自己内心的那种虚无缥缈,不可名妆的真理,我们娘俩就得贫苦一辈子,这凭什么。既然这样,我还不如早点与你诀别,这对伊莎贝尔来说,是很现实也很正确的选择,况且他也给了拉里抉择,拉里也只是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两人所做,并于对错。
- 他人主义:
这个代表人物,是我们的艾略特。作为一位社交名流,一位上层人物,整天混迹于各种社交场所,和所谓的有头有脸的人物混搭,交谈。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满足,或者说是一种价值感。艾略特无疑是最成功的,他完全满足了自己的内心,迎合了所有人,对于自己来讲无疑一生都是完美无瑕的。虽然在死的时候,我们从毛姆的口中得知,因为年老,他已经失去了上层社交圈的尊崇,但是这有什么呢?自己满足,觉得一生完美,他人对我一生也是无不认可,这就够了。艾略特的一生,完全活在了这种社交圈中,成为了一种以他人为中心,或者说以社交为中心而活着的人。他的人生价值,在拉里看来是不屑的,他对于拉里的生活也是不屑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起码自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够了。到死的时候,起码自己也了无遗憾。
- 平民主义:
这个代表人物,是我们的格雷。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普通了,乃至毛姆对他所用的笔墨并不多。所拥有的无非是客观的家产,对伊莎贝尔的爱。噢,对了,还有伊莎贝尔所说的他的床上功夫。其他的呢,似乎好像没有了。想一想,确实没有了。作为一位普通人物来讲,这几点确实够俘虏住伊莎贝尔了,虽然没有彻底俘虏伊莎贝尔的心,但是她的人确实已经得到了。格雷的一生无疑是普通的,对自己来讲也算是最圆满的,娶了心爱的女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事业破产,最终也能够付土重来,东山再起,这样的人生,已经足够了。
- 奋进主义:
这里要说我们的苏珊。作为一位后期笔墨众多的女性来讲?苏珊也是很成功的,生活虽然曾和自己开过玩笑,却依然热爱着生活。浪荡,却不乏真挚的情感。对于热爱的事物勇敢追求,敢于去追寻,为了自己的孩子无论怎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养育着,最终也在命运的琢磨下得以上位,终于跻身于社会上层名流。这对苏珊来说,是应该的,也是迟早的。
- 及时行乐主义:
这代表这我们的苏菲。对我而言,可能还是有点牵强,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描述这号人物。在我来看,给我的感觉很是矛盾,我不懂的她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结尾说她求的一死,但我始终不明白,这样到底为了什么?或者说她这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是的,我确实不明白。
其实整本书中不止拉里,所有人其实最终都会淹没于喧嚣激荡的人海。我们能做的,便是根据我们的内心,听从我们内心的声音,问心无愧的走过我们的一生。其实这样,便是对于我们人生最大的慷慨。我想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