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皮娃娃兵 读后感(3)篇

读这本书,我的心情特别沉重,我的内疚感与日俱增,我特别特别想自己的老父亲,六年前的这个季节,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他迷一样的故事,随着他的骨灰被黄土掩埋,再也不会有人知晓了,他好像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有人问我,我的父亲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出生于解放前,小的时候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爷爷早逝,作为家里的老大,年少征兵入伍,参加过上海战役、淮海战役,上过朝鲜战场,九死一生归来,在市委工作过,文革期间被发放劳改农场,再也没有被平反,早早病退,为了我们姐妹三人的教育,又举家迁往城镇,一生的艰辛不必说,你觉得这些能代表父亲的经历吗?
近来越发觉得,我所知道的父亲只是我眼中的父亲,他慈眉善目,一生俭朴,从不争名夺利,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看不惯,他年轻时喝酒豪爽,工作认真,一生刚正不阿,待人真诚,不会夸夸其谈,吃饭不会挑肥拣瘦,他脾气很倔,特别爱我们,但却很少和我们说心里话。
“老爸,和我们说说你在战场上的事儿吧!”
“有什么好说的!”多数时候,一句话就打发了我们。
“爸爸我害怕”
“怕什么?”
“害怕鬼和妖怪”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人就是活妖怪。”他有时也会轻描淡写的和我们讲一讲,比如朝鲜战场上,一场战役下来,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七个人,比如渡江战役时是什么情况。“
你们当时害怕吗?”
“当时什么都不想,只能往前冲”
“你们粮食供给不上来吃什么?”
“什么都吃,找到什么吃什么”
“你们会从敌人身上找粮食吗?”
“会”
当时和他谈话,我脑里出现的是影视剧中的场面,现在再次想起这些话,我禁不住流眼泪,我的爸爸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他现在还坐在我身边,我会追问他:你后悔过吗?你觉得值吗?你在战场上的经历对你一生的影响大吗?
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哪一个更值得颂扬?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九十年代中期,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小姑娘,学校组织我们通过录像听了老山前线英雄的报告,耳边听着断腿的徐良唱的《血染的风采》,浑身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恨不得奔赴前线,保卫祖国。那时我日夜思念能有一顶女军帽,戴起来一定威风漂亮,一个人的时候,傻呵呵拿根木棍当枪,踢着正步走路。这种激情陪伴了我很多年。因为理想和现实差距太远,退而求其次,觉得如果自己长大后能嫁个军人,好像也算满足了。现在想想,青春多美好而单纯,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的身上是多么容易成功。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战争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和平才是非自然的现象。所谓的人间和平是用无以计数人的鲜血造就的短暂幸福,可是身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实在很少有人能体会到这一点。还记得南海撞机、使馆被炸、钓鱼岛等一系列事件吧?我记得老百姓中传过类似的话,某某某领导人太窝囊,人家都欺负到头上了,怕什么,打!但是战争真的就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方式吗?战争就是正义的吗?什么才是正义呢?战争是由人发起的,战争里人的感受算什么呢?
特别喜欢龙应台写的一篇文章《(不)相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正义。我以为这段话道出了正义的本质。至于战争里面人的感受,仅看书里的一段描写:人死的时候,完全不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双手一扬,倒下去了。实际情况是:子弹击中头颅,脑浆四溅,中枪的人带着脑浆奔跑,能跑上半公里,一边跑一边抓脑浆。这是想象不出来的,他会一直跑到断气为止。与其看到他那种样子,听他抽泣、哀求速死,想早些摆脱痛苦,真不如让他开枪打死自己轻松些,如果他身上还剩下一点儿气力的话。如此这样的话通篇随处可见,这样的感觉谁也不会渴望经历吧?那么战争值得发动吗。
如果人类的基因真的会受文化的影响,以遗传的方式不断演化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类似的纪实文学,让我们这些处于和平时期的人们都想一想活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吧。
锌皮娃娃兵 读后感 第(2)篇看到后记的时候心情突然变得格外复杂,仿佛忽然就明朗了,仿佛又忽然更加迷茫了。起初只是知道这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些年轻的娃娃兵还没开始美好的人生,就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的信任与忠诚踏上了一条未知的路,没有问缘由,也没有问结局。以为是卫国,最后却千夫所指,他们死了有人说他们活该,他们活了有人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还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啊!为什么?他们履行军人天职做错了什么?
于是总觉得民众对他们没有包容心,可我忘记了很多人都是很难客观的,都是非黑即白的。他们在阿富汗看着无辜的妇女和孩子都会在惯性的战争思维中下毒手,毕竟那样的地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了自保只能杀人。旁观者对这样的事实都会站在弱势的一方,连我们说起过去的文化大革命,是不是都还觉得红卫兵很过分,再往前说封建时期,是不是还觉得地主很过分。站到每一个人的立场都有不同的理由,这些理由看上去都能合理存在。
错的人是一念之间发布这道命令的势利群体,他们掌握着实权,掌握着局势,军人是他们的政治工具,是杀人工具,就算是卫国战争最后也会变成造成人间悲剧的侵略行为
锌皮娃娃兵 读后感 第(3)篇太真实太残酷的一本书!或者应该称之为报告文学?n全部由苏联的阿富汗战争的亲历者的语言组成,几乎没有任何作者的评论。这些人中有各个兵种的士兵,有官员,有战地医院的医生、护士,有完整无缺回来的,有缺胳膊少腿的,也有他们的母亲、妻子……n他们怀揣一个英雄梦,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去帮助阿富汗人民……然而在这里,为了活着,他们不得不蜕变成了另一个人,嗜血、残忍、毫无人性……本来他们还可以安慰自己,自己是为了伟大的祖国而奉献,可是等他们回来,却发现祖国并不需要他们的牺牲,人民视他们为侵略者、杀人犯……他们还是一些十八岁二十岁的孩子啊!n印象最深的画面,一个是一位被子弹打中头部的士兵,边跑边试图接住自己四处飞溅的脑浆;另一个是一位重伤的士兵,仿佛一位初生的婴孩,见到什么都反复念叨:天、树、云、鸟……直至死去。几次打算放弃,最终还是读完了!战争,无论什么战争,都是极其残忍而又泯灭人性的,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人类没有战争!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