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_精选读后感1700字
浮生若梦 悔乎?
第一遍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说实话没能理解盖茨比有多么“了不起”。感觉不就是穷小子不择手段获取财富赢美人心嘛,不就是为了心目中的女神不惜一掷千金在她对面买豪宅守望嘛,为了吸引女神的注意疯狂地办party嘛,敞开大门汇聚天南海北各界名流夜夜笙歌不就是造势和名望嘛,深爱到替女神顶罪,却只为等待一个女神的电话。结局却是女神连葬礼都没来,值得吗?看后不免有些生气。
接着照例刷一遍电影。不得不赞叹电影拍得豪华又精致,唯美又凄惨,电影大部分呈现了小说的魅力。金碧辉煌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宾客盈门觥筹交错……我也一次次沉浸在小李子精湛的演技中:期待、徘徊、紧张、局促、激动、愤怒、失态……每个眼神、动作、神态拿捏的如此好,看后意犹未尽。还有打雷姐的《young and beautiful》也深深地一下攫取我的心,满脑子都是回音,那慵散、复古又带点哀怨的唱腔像极了对黛西的倾述和对盖茨比的哀婉。
有那么几天说不出缘由的不能从中走出来,以致于我期待很久的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刚好上架,带着十二分的期待却总不在状态。于是决定重读。
清空第一遍对盖茨比的偏见,开始了第二次阅读。第一次读邓若虚老师译文版,这次挑选了李继宏版老师译文版,两个版本,各有韵味。
看过电影后再阅读的体验的确很不一样。大脑无时不刻在小说与电影中穿梭,某句话想起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描写浮现某个人物的肢体动作,某个景物描写勾勒出电影的某个场面。不得不佩服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很有电影镜头感,凝炼,有节奏、不拖沓、无废话,处处有景处处有情。把景物的变化如此细腻融入人物的心境。这是我喜欢这部小说风格的第一感受。
其次是对盖茨比的好奇。人都有一种好奇心,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勾起了这种神秘的好奇心。从不同人不同角度层层铺垫,让我像尼克一样对盖茨比充满急切的兴趣。这种带入感貌似我就是小说中的尼克。然后在熙熙攘攘众说纷纭的盛宴中,一句“我就是盖茨比”,那时我也和尼克一样震惊了。这种层层递进揭开面纱的方式很有趣。后来盖茨比对尼克亲口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再最后从其父亲口中得知盖茨比的少年与青年,突然就有一种扒开迷雾后的清晰,那一刻我觉得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有梦想有坚持,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海天盛筵,却不沾酒,不抽烟、不胡乱,远远地站着,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希望。
就这样读完了第二遍。放下手机,闭目慵懒地歪在沙发上,脑海里时不时闪出盖茨比、黛西、尼克、汤姆、威尔逊、梅朵来回地穿串,听书、听音乐也无法赶出他们的影子。
过了一天,于是决定再找一个版本读一遍,第三遍巫宁坤老师译文版。相比前两个版本,巫老师译文版的文字感觉有点生涩拗口,读来没有前两个版本那么润色、流畅。但看其他书友说巫老师的译文更接近英文版。我想译文也是译文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结晶。
第三遍,读盖茨比让我想到《红与黑》的于连。两个都是出生卑微的年轻人,为爱情为事业,结局同样是死亡,不同的是,盖茨比在执念中死去没有得到黛西的爱,于连是在醒悟后拥有莱纳夫人的爱死去,相比盖茨比,于连是幸福的,他明白了想要什么,明白了成功并不能给爱情带来幸运。
其实盖茨比爱的到底是现实中他曾经爱过的黛西,还是他执念中美化幻化出来的黛西?很多时候,我们爱的那个人何尝不也是我们内心参杂了各种希望、标准幻化出来的这个面孔下的那个人呢?
黛西的虚荣、懦弱也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说到底黛西追求的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她后来会嫁给汤姆.布坎南。黛西早久知道汤姆有情人,却容忍着没有离开汤姆。五年后黛西再次见到盖茨比的那一刻,与其说黛西爱着盖茨比,不如说黛西爱的是盖茨比拥有的财富带给她的虚荣膨胀感。
任何人的命运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哪个时代没有于连没有盖茨比呢?那些炫丽的泡泡只不过是吹起又破碎,破碎又吹起罢了。
灯火阑珊,酒醒人散。黄粱一梦。
浮生若梦,谁不曾做?悔不悔,自问,值不值,他论。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不同的经历、阅历、见识、观念必然有不同的见解与感悟。阅读,读人,读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