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干法》_精选读后感1700字
50年的坚持可以带来什么?
-1-
《干法》里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作者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经过老师的推荐才在松风工业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入职时企业已经濒临倒闭,经常迟发工资,同时入职的大学生都相继离职,稻盛也去报考了自卫队。
由于老家的哥哥就是不给他寄户口簿复印件,最终稻盛只能一个人留在这个破败的公司。
如果你是稻盛,你会怎么办?
-2-
企业就要倒闭了还发不出工资,当然另找工作了。
这样的选择天经地义。
但是稻盛决定:先埋头工作。
从此稻盛把锅碗瓢盆搬进实验室,以极度认真的态度开始“悲壮”地工作。
之后,25岁的小伙子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取得研究成果,还凭此接到了松下公司的大订单,公司最终起死回生。
与此同时,稻盛完全忘掉了辞职的念头,也不再迷惑“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的问题了。
50多年过去了,他相继创立了京瓷株式会社和第二电电株式会社,挽救了日航,成为了人人尊敬的企业家和哲学家。
《干法》告诉我们:
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用一生去追寻它!”
-3-
如果有人问你:
“你如果用50年时间来做一件大事,会是什么?”
你的反应是什么?
“50年?!不可能吧!”
人生最多能活两个50年,如果从大多数人的成年算起,最多只能有一个50年。
这个问题等同于问你:“你打算用一生去做什么?”
你一定会说:
“这个问题太严肃了,要我认真想想。”
但是,与其天天去想,不如现在就做。
《干法》告诉我们:既然一下子想不到自己喜欢做的大事,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因为“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要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欲望”“恼怒”“愚痴”是释迦牟尼称作的“三毒”,它们永远纠缠于人的内心,怎么驱赶也驱赶不走的。
而克服这三毒侵蚀的良方就是“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入工作”。
稻盛就是这样放下了人生的执念,去享受工作的修行。
在用了50年去追寻工作的意义后,他告诉我们:
“工作就是为了磨炼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的人格。”
-4-
当我们把人生的刻度从一小时、一整天放大到50年,
当我们把工作的目标从挣钱糊口、完成任务调整为“磨炼心志、提升人格的过程”,
我们豁然开朗。
因为我们知道工作是成长,
所以我们会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我们迷恋工作、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因工作而自燃、主动成为工作漩涡中心的核心人物;
因为我们知道工作是目标,
所以我们主动制定自己的最高目标,我们千方百计、把愿望变成自己的潜意识,为工作而竭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因为我们知道工作是过程,
所以我们会持续自己的努力,我们每天进步、将“不可能”当成“可能”来干,不再有感性烦恼、把苦难和成功都当成人生路上的试炼石;
因为我们知道工作是人生,
所以我们追求工作的完美主义,我们注重细节、将错误当成橡皮擦不掉的痕迹,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感度”、寻求不只是“最佳”的“完美”方法;
因为我们知道工作是修行,
所以我们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我们不怕露怯、将外行变成优势自由发想,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每天钻研并将创新导向成功。
正因为看重的是50年的持续过程,我们能够从上帝视角审视我们的工作,
我们着眼未来、闻过则喜,不为一时的失败、困难所蒙蔽。
-5-
《圣经》讲到: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为抵赎“原罪”,人类不得不接受“劳动”的惩罚。
因此欧美人普遍认为劳动(工作)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
如果这样去想,工作已然令人痛苦,谁也无法努力工作,坚持50年就更加不可能。
就像《干法》“人生观方程式”提到的:“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如果思维方式是负值,那么人生·工作的结果就永远是负值。
因此我们只有保持正值的思维方式,人生结果才是正值。
也就是从根源上认清,“工作是为了自我修行、是灵魂的完美之路”。
我们也才能充满热情、提升能力,去实现人生巨大的成功。
————————————
《干法》是稻盛和夫诸多管理哲学系列书中的一本,其他系列书还包括《活法》、《六项精进》、《阿米巴哲学》等数十本书目,他还在日本及世界各地成立“盛和塾”推广他的哲学思想、帮助企业家成长。
《干法》,就是工作的终极方法,人生的终极之道,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