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读后感300字(3)篇

2018-09-05 01:06:51 读后感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 《删除》洞见了“被遗忘的权利”,回溯了人类追寻记忆的过程。如今,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过去正像刺青一样被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删除》开启了一场关于“遗忘”的热烈讨论,让我们始终记得遗忘的美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读后感300字 第(1)篇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第一部分 大数据时代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的取舍

作者认为发展的数字化带来的数字化记忆,使得人们过度沉湎于过去。

>> 完善的数字化记忆,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项人类重要的能力——坚定地生活在当下的能力。

>> 技术只是促进了遗忘的终止——而只有当我们迫切想要记住的时候,遗忘才会被终止。事实上,正是我们自己造成了遗忘的终止。想扭转这种局面,也要靠我们自己。

塞恩伯格将记忆分成几类。

>> 而且他们后来能够很容易地提取这些经验。科学家称其为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 接收者不必经历就可以将信息存储到记忆中:

陈述性记忆,情境性记忆,抽象性记忆,程序化记忆

>知识与故事这两种陈述性记忆的传递都是通过语言促进的。当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彼此的经历就能够被分享

>> 可能,语言促进了更大社区的形成并促使更大群体中的人们一起劳作。语言培养了对知识的运用,并释放了创新与效率的力量。总之,语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与火的发现同样重要。

>> 或者说是想象出了,一个可以归属的共同体。对于安德森而言,这将大量印刷的出版物(他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帝国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联系在一起,而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 第二部分 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信息的取舍

>> 在信息权力与时间的交会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

>> 在数字时代,这种平衡已经从根本上被改变了。数字化——数字革命的理论基础,带来了廉价的存储器、便捷的提取,以及全球性的覆盖。如今,遗忘已经变得昂贵而又困难,记忆反而便宜又容易。

>>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信任同一个信息源,那么我们就都会同等程度地受到这种可变性的影响。

不管是自己记住的过去还是数字化的过去都注定是不完整的,也必须不完整

>而不信任自己所记住的过去,并且用人造的过去而非客观的过去替代它。这不是我们的过去,也不是其他任何人的过去;它是一种从数字化记忆存储的有限信息中,重构出的人造过去,一种缺乏时间线索、完全扭曲的拼图

>> 数字化记忆具有可访问性、持久性和全面性,

>> 但是,与原子相比较,信息位更具有延展性。正如我提到的那样,它们很容易被改变,从而使历史被改变。

>> 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摧毁了历史,损害了我们的判断和我们及时行事的能力。它拒绝了人类进化、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使得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一种选择是永久的过去,而另一种选择则是被忽略的现在。

>> 而一个更宽泛的信息自决概念意味着个人许可应建立在某一特定目的以及信息处理场合之上。

作者还提出了与隐私相关的监视与反监视的概念。

>> 或许就没有哪种单一实体能够对其全盘控制,无论它的权力多么强大。虽然多少有些挖苦意味,但生活记录者们正确地指出,他们倡导的不是监视(一人观看他人),而是反监视(我们观看自己)。

>> 那么有些人极有可能会拥有各种技术、组织和经济手段来更好、更深入地整合信息,从而导致一个新的有权者与无权者格局

>> 数字化记忆仍将缺少一个无法被数字化的(至少目前如此)重要信息源:我们的思维。

>> 当然,围绕针对存储期限的谈判通常是贸易谈判的一部分,如果交易伙伴不能就共同的存储期限达成一致,就不会发生交易。这也会损害卖家,而不仅仅是顾客,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时期。

>> 从长远看,更值得期待的版本应该是“能衰退”的记忆。我们可以想象,旧信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被搜索出来,就像我们的大脑有时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回忆起久远的事件。或者数字化记忆会需要更多的查询信息才能找到更久远的信息,这模仿了我们的大脑有时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回忆的情况。一个文件也可以随时间变得模糊或被淡化,而不是突然被删。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读后感300字 第(2)篇

舍恩伯格的《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这本书基本上通篇都在论述一个观点:在大数据时代下,记忆成为常态,而遗忘成为例外。这个观点,给信息分享泼了一盆冷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我们在两微中的一些行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据。我们不断地利用外部设备来扩展我们人脑所不能完全储存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捷;而信息分享,能让我们证明自己“活着”,让我们逃脱被他人遗忘的命运。即便有一天我们去世了,我们所储存下来的个人信息一旦被后人翻阅,实际上这又是一种延续。然而,正是由于信息储存和获取成本过低,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也会产生隐忧:我们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签。我没有办法抹掉自己的黑历史,没有办法重构属于自己的历史。我在分享信息的这一刻,我并没有办法保证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被什么人访问到,这个结果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么一来,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也需要小心翼翼地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认真地塑造某一种讨喜的人设(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我)。这样一看,多年前,福柯所描述的“圆形监狱”又再次体现出来。(即便没有人监视我,我像被人监视一样行动)n有人认为这本书没什么价值,基本都在否定记录的正面意义,像《万历十五年》这种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记录和流传才让我们了解过去。但我认为,这本书是对数字化记忆的一场深刻反思,让我对信息储存、获取以及分享的认识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它其实只需要针对一个问题论述就已经足够了。世间万物大多都是双刃剑,大家都知道要辩证看待。但如果少了一些有意义的极端案例,我们又如何懂得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呢。总之,舍恩伯格真的是一个对互联网有进行过深入观察和深刻思考的学者。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大数据时代下,技术与人类遗忘能力的抗争,技术胜利,正因为它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抗遗忘系统。

人们借由技术之便分享信息,传播信息,这里大抵强调更多的是进入公共领域内个人信息的扩散(当然不排除被黑客窃取加密信息的可能),人们往往不知这样的举动对未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一旦部分隐私让度,在当下公诸于众,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他人利用的幌子未可知。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的不谨言慎行之举,网络的强大记忆力都会是一把伤人的利剑,这不由地想起南京南站背锅的小哥,没有遗忘权,也就意味着有个糟糕的话题成为他的身份标签。

舍恩伯格为此通过类比人类遗忘功能在生活中所拥有的好处,提出网络遗忘权的提议。其中共同商榷遗忘期限的方法论被反复提及,看似简单易行,法律,技术,运营方等方面的努力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大数据拥有人类同等的遗忘权力,怎样界定人类不断变化的想要遗忘的内容?还是一开始就设定遗忘期限?记忆能力强于人类,遗忘能力一样的情况下,万一遗忘并不是个人想要的呢?那强大的大数据记忆功能岂不显得很鸡肋?在无用的时候被记得,却在需要的时候被遗忘,这样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