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3)篇

序:先生的文字,真的是明哲的亮度较高的忧郁,(本书上辑的每篇,有些是不同的一份心情的表述与记录,有些是思想观点的表达)原谅小女子不才,其中很多要义也没有领会精通,就不对文章内容就行一一理顺了。而下辑中,也是我自己颇为喜欢的一段,实为对从前的上海人幽默的调侃,其中不免辛辣的讽刺,但是都充满了悲悯的情怀,不知现在的上海人看完,会有如何的心情。读下辑,先生观察之细微是让我惊叹的,先生对美食的研究与品评也让我颇为羡慕不已啊,(做为小吃货的我在读这些的时候真的很不淡定啊),那小女子就读完本书只说一点关于人与自然的小感吧r。<关于人与自然的一点感触>。先生对人与自然的说明,见本书文之《九月初九》,先生从中国历史的文化,慢慢的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达了自己的堪忧,实文中摘两段,以再次回味几番其精妙。“亟待更新的事物却千年不易,不劳费心的行当干了一件又一桩,苦闷的象征从未制胜苦闷之由来,叫人看不下去地看下,看下去。”“粉饰出来的太平,自然并不认同,深讳不露的歹毒,自然每作昭彰,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这么两回事。”最近成都的雾霾很重,也是颇为领教了所有化工厂,“烟雾弹的威力”,而我也是不怕,顶着雾霾出去拍了一些照片,想记录在这一时刻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几张自己比较喜欢的照片,可是代价是第二天的嗓子干疼。我走出去看见什么了呢,一个在建设中的城市,永不停止的挖掘机声,似乎在这过程中,已经全然忽视了要与自然和谐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谁能谈判呢?难道你问自然,我建这个工厂会不会影响你,人心的诡异,似乎得到的答案永远是:不会。似乎也正印证了“知尔甚深”四个字。很多人对保护坏境,爱护自然都只是口头的唠叨了,而笔者现在是纸上的唠叨了,也是灾害来临才懂得危难感而奋起来保护坏境,大抵要问一问,污水怎么办?废气怎么办?垃圾怎么办?笔者的文字就搁在这里了?似乎无论何时,我都是下层的见证者,人家高大上谈论发展,觉得害的还是一辈一辈的老实人。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 第(2)篇第一次听说木心先生是看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陈丹青对木心先生推崇有佳,于是不知深浅的读他的文学回忆录,才翻了几页,发现坏了,这每一句话后面就包含一个领域的知识,以我目前的知识保有量怎啃得下来,而后就是观望,当然也有不屑,心想你一个作家也道不尽世间事,我读读其他,另辟蹊径也不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有点学理科的感觉了,比如学不会物理可以先储备点微积分的知识,我读木心的书就有一种想要去储备一些基础知识再往下读的冲动,包括里面不认识的很多字。
有的作家把小说写得像散文,比如汪曾祺,而木心却把散文写得像极了小说,寥寥几语,就把寺庙的百态众生跃然纸上,结合那个特殊的年代,先生能把文字写得这么恬淡实属难得,他对那只碗的偏爱与遗憾不是因其本身价值,完全是出于对母亲的凝视。
从前读书只希望从书中读到感兴趣的知识亦或道理,但这段时间以来,越来越觉得了解作者生平更有助于了解书的内容,比如昆德拉和木心。
从前总觉得上海人怪怪的,但具体说起来又不知怪在哪里,只觉得时尚,发达,冷漠,娘炮,小气,欺负外地人等等,但褪去这些标签,姚明和刘翔是上海人,今天早上和西班牙人签约的吴磊也是上海人,至少说明这些标签还是很片面的,直到读了这本书,跟随木心先生深入到上海人的日常,从弄堂到十里洋场再到澡堂子等等,总算明白了个大概。
关于吃的,先生对中国的几大菜系都一一做了介绍,我现在试着加一段云南菜,欢迎品尝,滇菜,食材取之与山水,自然之馈赠,汤无鲜,加海干菜,汤缺酸,则随手扔一把话梅,以取代味精和酸醋的功用,滇菜就是美味的隐者扫地僧,若尝其味,便想独自享用,不想与人分食
最后这本书还要再看两遍,干货很多,假如自己是一个小说家,里面的素材就可以直接引用都没问题。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 第(3)篇最初是因胡歌推荐书单才发现的这本书,初读语言晦涩难懂,但想着胡歌既然推荐了必是有其过人之处,于是静下心继续读,几章之后便深深为木心先生的才情所折服,出于好奇百度了一下,这才知道先生的履历,更是敬仰。黄磊、汪涵也都曾极力推荐木心先生作品,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再读时,内心充溢崇敬之情。
本书分上下辑,上辑主要文学散文随笔,下辑讲述海派文化故事,个人更喜欢上辑,最喜《童年随之而去》和《遗狂篇》,一见先生文笔,以小见大,令人深省,一见先生知识渊博,文思奇特,角度新颖,唯憾自己知识浅薄,不能尽得其意。先生作品宜精读、细读、反复琢磨,故得静下心,从查字典、百度开始,文中所提及文学著作更可翻出阅读。
下辑中先生讲述了旧上海人的衣食住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俨然一幅众生相浮现眼前,想了解旧上海和上海人土风情的可以细读。
这是我读木心先生的第一本书(散文),已收集木心先生的各种作品集(诗歌、文学、美术……),待慢慢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