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_读后感_2100字
《1942:河南大饥荒》_读后感2100字
河南大饥荒 就先这样说吧,当你在百度上搜索河南大饥荒死亡人数时,你得到的结果只有四个字:至今不详。 就不完全统计,1942年爆发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万人死于饥饿。哀鸿遍野。由于当时国民政府以“影响抗战士气”妨碍国际视听“为由,对灾情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这场大饥荒的真相长期以来被深深的掩盖了。但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想问题,探究1942年河南大饥荒发生的原因时,可以清楚的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是造成这场特大灾难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以水代兵“虽然暂时的阻止了日军西进,但这给河南人民造成了第一灾。黄河之水吞没了河南东部,安徽和江苏三省。之后又是旱灾蝗灾,这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又一灾难。从1937年到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粮都是全国第一。 天灾与人祸的共同作用下,一场特大饥荒的报答势在难免了。抗战前,河南本来是交通最为发达的,可花园口决堤之后,河南交通瞬间瘫痪。自古救济饥荒无外乎移民移粟两种方法,单路都被黄河水淹没了,河南灾民就像被关在铁屋子里无力挣扎的人,只能坐以待毙。总要有人为这段历史负起责任,蒋介石带领的一帮人专制腐败,不恤民命,是造成河南国统区70多县灾民大批死亡的直接原因。 饥荒期间,美国记者白修德义愤填膺地走上了中原大地,他从洛阳一路走到郑州,这一路上他真正的看到了什么是人间炼狱。他在他的日记里写到,狗在路旁啃着人的尸体,农民在夜幕的掩护下寻找死人身上的肉吃。无尽的废弃村庄,乞丐汇聚在每一个城门口,其应在每一条道路上嚎哭和死去。没有什么方式能描绘出很难大灾荒的恐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被指望用以缓解饥荒的春麦,刺死还在地里泛着青色,要等到两个月后才能成熟。而最可怕的结论是,这场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当时河南刺骨的寒冬就要来了。憔悴饥饿的农民并不知道政府救灾的困难,对于他们来说,按照民间说法,这仅仅是因为人做错了事招致天路而降临的惩罚。 大灾荒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秩序与混乱,什么是生存与毁灭。血迹,正如我说的,别拿非我最大的悲哀。真正的悲哀在于我完全没有能力理解眼前发生的看到的一切,在一场大灾难中,除了大自然并无别的谋杀者,死去的人们身上并没有伤痕。自然本身就成了敌人。只有政府才能从自然中拯救人民,我一开始还不懂这个道理。 起初是震撼,诚然让人悲痛的事情太多太多,但逐渐我的心也硬了起来。从此以后,我开始尽量用头脑,而不是用感情来工作,努力去做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整个因果链上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激起人们道义上的愤怒。怜悯、亲情、礼仪、道德,统统都荡然无存。 我乘坐着一辆绿皮车从北部地区踏上归途。从新沿着我1937年下哦那个山区走过的路线,白色的苹果花,粉红色的樱桃树,神玫瑰红色的桃花,眼前有展现了内地春天的和平景象。在四川,已经成熟的大美等待收割,绿油油的小麦低垂着麦穗,地处稻田里蓄满了水,为插秧做着准备。而河南和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属于另一个世界。仅仅几百英里之遥,但这里不仅和恐怖完全隔绝,而且没人知道河南发生的一切。 如果今天崔昆仑老师不提到“奴性”这一词的话,我永远无法表达不出自己心里的郁结。这是一种奴性,自甘堕落的颓废,麻木愚笨的民族性格。这是天灾吗,政府不是人们的靠山吗。还甘心与在君主专制的统治下吗。难道主席上面的大人物反错就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为什么不起身反抗。已经捉襟见肘了,还囤于缴纳粮食的愚忠里。难道国家政府就没有责任?他们应该让我们普通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难道这就不应该吗。到最后没人愿意挺身而出表达自己的自由请愿。一切都蒙在嗔恨的地狱里,因果循环,没人会在意谁的生死谁的自由,只在意自己内心的哪一片小天地。奴性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真是好奇当伯杨些《丑陋的中国人》时是怎样的心情,不得不承认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有宽广的胸怀,这是一种我暂时拥有不了的格局。我承受不了着历史的沉重感。而历史学家还是能在谈到近现代史上的遗恨后,仍能谈笑风生。换做是我,我会郁结到不能自己。 一位叫流萤的记者,挺身而出,首当其冲,走在灾难的最前线,深入人间疾苦。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了。将人间最真实的部分留存下来,只为唤起人心中最纯粹真实的那一小块良知。那是一种怎样的承受,看着人间百态,都是苦难,而自己却做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所有死去的人都能成为历史。至少他们在史册里有那么一席之地了。可这是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换来的史册上的几行字。没人会认真拜读这段历史,就像冯小刚拍下的电影《1942》,拍完后票房居下不高,以至于最终没有赚的一分钱。这不是被世人所摒弃。人嗯只是忍受不了这样的灾难片。看一次就够一生。所以冯小刚自己也说了,正是他的票房不高才显得我们才更应该去拍,还原最真实的一面,时代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不那么幸运。而这叫流萤的小记者,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赤子之心,可博爱又能怎么样,每天还是有那么多人死去。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贯穿全身。他挺下来了,所以我才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触摸着1942年河南那斑驳的大地。 其实越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越明白,里面有很多时间真理让我们去挖掘。那为什么不设立河南大饥荒纪念馆。我还真是不明白。写入史册的代价应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