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_精选读后感_2600字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_精选读后感2600字
(1)福山历史终结论之误解至今仍广为流布,亟待纠正。“历史还在展开,竞争仍在继续。对于西方自由民主的信奉者来说,历史终结论是一个信念,也是一个赌注;而对于中国独特道路的捍卫者来说,它不只是一个论敌,更是一桩尚未了却的心事。”“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须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弗朗西斯·福山这一“思想巨变”,刊登于日本著名政论杂志《中央公论》9月号标题为《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其内容为日裔美国政治学家福山在日本的演讲以及杂志对他的专访。◎这篇文章一经新华网发布,立刻流布甚广,很快被几百个网站转载。后据刘擎讲,那篇在网上广泛流传的报道,对福山的某些言论做了脱离语境的选择性编译,也因此产生了某种误导倾向。东京大学的友人王前先生翻译的福山相关(见第一段)原话是:“看到这些国家和印度那样的民主国家的民主决策过程,很多人赞赏中国的那种权威主义所具备的比较迅速的决策能力。不过,那种权威主义的政体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为没有法治,也没有选举进行监督,所以其问责,只是面向上面即共产党和党中央,而非面向政府应该为之服务的人民。”一段话语,两个版本,差异之大,一目了然。显然,福山被有意曲解了。曲解他的目的当然是要表达曲解者自己的观点,即中国模式是一种越来越成功的模式,可以成为其他许多国家的榜样,甚至对于西方模式,也可取而代之!◎福山其人。1952年出生的福山是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兰德公司顾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福山的成名源于他37岁那年(1989年),这一年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是世界政治变革波澜壮阔的一年。1989年年初,福山成为新成立的布什政府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处副主任。他给当时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备忘录中提醒,德国可能重新统一,而《华沙条约》也可能终结。此后,在一份发行量不大的保守派杂志《国家利益》上,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他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是为“历史的终结”。两年后,苏联的崩溃使福山的先知色彩进一步变得浓厚,1992年《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出版,该书在全球发行逾20种语言版本,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大师地位。福山的判断基于他对中国模式的总结: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可概括为“负责任的权威体制”。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强调当政者对人民负有道义责任,而非西方那样在特权阶层内部进行权力分配。福山认为,上述政治传统不仅使中国在历史上保持长期统一、稳定与先进,而且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积极意义。二战后“东亚四小龙”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其中有着明显的中华文明痕迹~~执行着一条由权威型政府主导的发展路线。历史并不是直线行进的。两极世界的倒塌印证了福山的理论,然而此后20年中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却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福山的这个结论,如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搞民主实验的失败等。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俄罗斯和中国:普京执政之后权威主义的复兴,俄罗斯年轻人对强大苏联的怀念看起来都与历史终结论相悖;而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以及诸多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中国模式的推崇和效仿更加直接地挑战了历史终结论。尽管历史终结论一次次地被宣告“破产”,但是据与福山本人有过接触的华东师大刘擎教授说,福山本人其实一直“顽固地”坚持“自由民主与市场经济最终胜利”的基本论题,直到2008年9月他仍然固守自己的历史终结论。对此,刘擎教授在书中,将给各位书友最详实、客观且符合逻辑的推演和解答。(2)本书架构。在本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作者试图记录和梳理吹捧中国的这样一种潮流首先是来自国外,然后才引起中国国内的热烈回应。本书的下半部分重在对上半部分所揭示的这种潮流进行辨析。◎作者将叙述的起点选择在2004年,许多具有标杆意义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年:中国在海外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首次公祭孔子,第三次改革论争发端等等。这些看似不同的主题,实际上都隐藏着一根主线:世界在重新看待中国,而中国也开始重新反思自我并且开始重新看待世界。此后世界对中国的追捧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件:2004年“北京共识”的提出,2005年美国最著名的三大刊物热捧中国,2006年中非峰会被认为是“北京令世界惊叹的开始”,2007年美国学者约书亚·柯兰齐克出版《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一书,盛赞中国软实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惊叹这是“中国主导世界元年”,2009年两位“大佬”——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和约翰·奈斯比特分别在其出版的《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国大趋势》中大赞中国模式,2010年英国着名学者马丁·雅克出版《当中国统治世界》······本书第一篇选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作家作品为线条,试图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使读者看到都是谁在吹捧中国,他们又都说了些什么。◎第二篇则是描述中国国内对于海外吹捧中国热的一种回应。在书中笔者描述了以北京大学教授潘维为代表的所谓“中国学派”的一些作品,他们对于中国模式的吹捧比国外的更为直接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三篇集中分析“捧杀”中国背后的动机、我们自己乐于迎合的心态,以及为什么要反对国内出现草根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基于重新评价共和国前30年基础上的新国家主义崛起和基于对更久远历史文化因素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民族主义复兴这3种思想动向。◎第四篇则是面向未来的一个深度延展。当下的中国,应当说还有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去破解,比如仇富、仇官等仇视特权,在国际上应当寻找怎样的定位诸种问题。为此,作者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吹捧而是担忧,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地继续改革,攻坚闯关。 冬雨也有羞怯时:午前霏霏忽又停,夜来骤打皮褂声。瓜皮小帽闲遛弯,黄乔叶落七八成。 二读小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