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曾国藩的经济课》_读后感_1400字

2020-01-28 07:31:47 读后感

《曾国藩的经济课》_读后感1400字

本书传递的是人人该学的曾国藩经济课。何时清,何时浊?何时人言可畏,何时人言不可畏?对分寸的把握,正体现了曾国藩的大智慧。

曾国藩的清与传统“清官”的清决然不同,他的浊与传统贪官的浊,也完全不一样。他是内清外浊,不是非黑即白,是一个黄种人,弹性极高的黄种人。

我们来看曾国藩对金钱的态度。首先,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家人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

曾国藩说,立志之时,不必谋及个人利益:“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

从这段话也体现了他务实的作风,名声既出,信义既著,一呼百应,无事不成,要钱做什么,钱能办到的事,他都能办到。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只有孤身一人,他完全可以不要钱,但人毕竟是社会群体的一员,无法对外屏蔽。很多年来,他都觉得自己对父老乡亲,亲戚朋友照顾得太少,所以尽管一直以来劝诫弟弟曾国潢,曾国荃,不要那么大手大脚搞钱,但后期却基本默认两个弟弟的做法,也感激两个弟弟把家族的经济水平搞上去了。这其中有他的不得已,也有他做人的弹性化。一个人可以要求自己灭私欲,学圣人,却不能要求他的亲人都活得没人味。

反观海瑞,拒绝任何灰色收入,恪守低得可怜的薪俸,以致不得不在官署之中自辟菜园才能维持生活,而偶尔买几斤肉也能成为“轰动性事件”。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维持自己的清廉和“体面”,还有什么资源和精力去为国家,百姓干实事。

刘光第也和海瑞一样,绝不染指没有明文规定的收入。他入军机处后,因为要添皮衣买貂褂雇用人等,花销剧增,但他却拒不接受军机处的灰色收入,从而导致当差困难,无疑是刻舟求剑过于拘滞之举。

海瑞和刘光第的一生,都没有完成什么大的建树。因为这样一清到底的清官,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无法获得别人的配合。海瑞总是以祖宗之法和圣人之道去衡量别人,在他眼里,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正人君子。正如刘光第“以木石视人”,人亦视他如木石。因此海瑞一生在官场被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刘光第也只是在京官末期才受到重用,没多久就为变法而牺牲。

曾国藩早就知道,如果自己也做海瑞,他这辈子将一事无成。这与湖南人“经世致用”的理念是完全违背的。

他畏惧人言,努力经营自己的好名声,正是因为他知道名声对一个人做事业的重要性。他不畏人言,打秋风,收奠金,行贿户部八万两,努力经营人脉,默认弟弟经营家族,表面上和光同尘,不立崖岸,不露圭角,正体现了曾国藩的志向不是“清官”,而是“外王”,是舍小保大的实用主义。

再看海瑞和刘光第,一辈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无比重要。就好像有些人一辈子做了金钱的奴隶,海瑞和刘光第又何尝不是名声的奴隶呢?

何时清何时浊?何时畏惧人言,何时不畏人言?其实做起来不难,曾国藩一生都没有刻意去想这些问题,他一直在追随自己的心。内心坦荡,何用虚名。所有的虚最终都为了实,最终都为达到一个目的——经世致用!

曾国藩的经济智慧提醒我们后来人,要在乎,也不要在乎,所有的一切都不复杂,只在乎一点,你内心的追求是为公还是为己,是自私还是利人。曾国藩生活的点点滴滴,形形式式,都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需要仰望的,是他做实事的态度,是他坦荡的大公之心。

  • 《精彩人生的一分钟小习惯》_读后感_400字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思考,快与慢》_读后感_400字
  • 《人类简史(新版):从动物到上帝》_读后感_400字
  • 《解忧杂货店》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小狗钱钱2》_读后感_400字
  • 《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400字
  • 《嫌疑人X的献身》_读后感_400字
  • 《追风筝的人》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三体(全集)》_读后感_4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